牛蒡根結線蟲病

牛蒡根結線蟲病

牛蒡根結線蟲病是由南方根結線蟲引起的、發生在牛蒡的病害,主要危害根系和塊莖。根部受害引起植株地上部受害的表觀為:生長緩慢,高矮不齊,在強陽光下中度患病植株中午萎蔫,次日早上恢復,患病後期嚴重者植株萎縮死亡,田間呈缺苗狀。

牛蒡根結線蟲病可致使牛蒡產量降低、品質變劣,嚴重影響出口外銷和菜農的經濟收益。據濰坊商檢局統計,僅1998年出口的牛蒡因該病而被退貨就達30餘萬千克,價值400餘萬元。該病在重茬、植株生長不良、缺肥的砂質土易發生。

牛蒡根結線蟲病是一種很頑固的土傳病害,不易根治。同時病原線蟲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都很強,因此化學防治比較困難,且投資大。防治牛蒡根結線蟲病的藥劑效果不甚理想,所以只能作為一項輔助措施,必須採取綜合措施治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蒡根結線蟲病
  • 外文名:Burdock root-knot nematode disease
  • 病原:南方根結線蟲
  • 為害作物:牛蒡
  • 為害部位:根系和塊莖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土壤原因,溫度濕度,耕作制度,防治方法,農業防治,藥劑防治,

病原特徵

牛蒡根結線蟲病病原為南方根結線蟲(學名: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ld & White) Chitwood),屬根結線蟲屬。該種線蟲屬內寄生線蟲,雌蟲和雄蟲的形態明顯不同。雌蟲成熟後膨大呈梨形,體長440~1300微米,體寬325~700微米,雙卵巢,卵巢盤卷於蟲體內,陰門和肛門位於蟲體後部末端,陰門周圍的角質膜形成特徵性的會陰花紋,是鑑定種的重要依據。會陰花紋背弓稍高,頂或圓或平,側區花紋由波浪形到鋸齒形,側區不清楚,側線上的紋常分叉。雄成蟲細長,尾短,無交合傘,交合刺粗壯,成對,針狀弓形,末端尖銳,彼此相連,體長1150~1900微米,體寬280~570微米。
牛蒡根結線蟲病
南方根結線蟲

為害症狀

牛蒡根結線蟲病主要危害牛蒡的根系和塊莖,在田間呈分散或條塊狀成片發生。病株萎黃不長,田間出現黃色病窩,條件適宜時迅速擴展到整塊牛蒡田。牛蒡受害後根系的主根及側根膨大,形成根瘤。線蟲侵入側根根尖,形成串珠狀瘤狀物(蟲癭)。嚴重者在主根上形成比主根直徑略粗的瘤狀物,呈不規則狀,肉質根畸形且變褐色或暗褐色,主根分叉較多,有的根瘤表皮出現龜裂,造成根系發育不良,根系吸收能力下降。病株株高和莖粗減少,葉色變淡,失去商品價值。輕病株根瘤不明顯,只是根的表皮突起(形成丘狀物)。解剖鏡檢,病變組織可見乳白色(小點)、鴨梨形或檸檬形雌成蟲,不同齡期的幼蟲。

侵染循環

病原線蟲多分布在0~30厘米厚的土層內,特別以3~10厘米厚的土層中線蟲數量最多。一年可完成2~3代。常以卵或2齡幼蟲隨植株殘體遺留在土壤中或糞肥中越冬,翌年環境適宜時以2齡幼蟲從嫩根侵入(在4月上旬10厘米土溫穩定在12℃以上時,線蟲開始侵染秋播牛蒡幼根;4月下旬至5月上旬侵染春播牛蒡),繁殖為害。在日光溫室中,病原線蟲可全年為害。線蟲可通過帶蟲土、苗及灌溉水傳播。土溫25~30℃、土壤濕度40%~70%條件下線蟲繁殖很快,易在土壤中大量繁殖積聚,氣溫10℃以下線蟲停止活動,溫度55℃時10分鐘死亡。

流行規律

土壤原因

據測定,沙壤土、壤土和重壤土的病株率分別為31.6%、18.7%和2.5%。表明沙壤土發病重,壤土發病輕;沙土結構鬆散,通透氣性良好,保水能力較差,適宜線蟲活動和繁殖,因此發病就嚴重;壤土質地緊密,保水能力強,透氣性差,對線蟲的活動和繁殖都不利,故發病較輕。

溫度濕度

每年6月上旬至9月上旬10厘米土層深處平均溫度25~28℃,為線蟲幼蟲發育的最適溫度,危害最盛,也是當年春播牛蒡地下肉質根膨大生長的旺盛期。一般在7月中旬後病害出現更明顯的症狀。10月中旬10厘米土層深處地溫下降到15℃時,牛蒡植株的根停止生長,線蟲也基本停止活動和侵染。調查結果表明,根結線蟲活動危害期與春播牛蒡地下肉質根生長期基本同步。線蟲耐低溫能力較強,卵和幼蟲存活的溫度低限為0~5℃,耐高溫能力較差。試驗觀察發現,根結線蟲40℃時即停止活動;病根在52℃的溫水中浸泡10分鐘,線蟲死亡率可達96%以上。土壤濕度是影響根結線蟲卵孵化和繁殖的重要條件。土壤潮濕,牛蒡肉質根皮孔脹大,線蟲易侵入。土壤相對濕度40~70%,適合線蟲生長發育。雨季有利於線蟲卵孵化和侵染,灌溉水會加重根結線蟲對牛蒡的危害。若雨量大,暴雨天數多,土壤水分飽和狀態持續時間長或嚴重乾旱,均不利於線蟲的活動、繁殖和侵染。

耕作制度

連作年限長,則土壤中的病原線蟲積累多,病害重。所以,根結線蟲的發生與牛蒡的連作年限呈正相關。老產區比新產區發病重。調查種植1~4年和5年以上的田塊病株率,結果顯示病株率分別為0.5%、8.2%、28.6%、43.8%和96.3%。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 加強檢疫。檢疫是防止根結線蟲隨種苗遠距離傳播的有效手段。
  2. 防治土壤中線蟲最有效的方法是病區實行水、旱輪作,採用水田與旱地輪種1次,基本上可以控制根結線蟲病的發生。病區旱地輪種,一般實行3年或3年以上輪作,以此減少蟲源,達到防控根結線蟲的目的。輪作,一般以選用與禾本科作物或蔥、蒜類作物輪作為宜。
  3. 培育無病壯苗可減少苗期感染,從而減輕根結線蟲在大田期的危害。
  4. 在牛蒡採收結束後,徹底清除和銷毀病株殘體以及田間雜草,以此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的蟲源基數,減輕危害。
  5. 播前深耕、深翻土壤20厘米以上,把可能存在的線蟲翻到土壤深處,以此減輕危害。
  6. 在上茬收穫後、下播種前,翻曬土壤,使線蟲暴露在土表而促使其死亡。即:線上蟲病害發生的地塊,待作物收穫后土表覆蓋地膜,暴曬7天左右,以此殺死土壤上層的絕大多數線蟲。
  7. 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包括概肥、圈肥、坑肥、綠肥等)作基肥,增加根系發育強度和增強根表組織韌性,抵制線蟲侵染。

藥劑防治

通過田間試驗並嚴格按照無公害牛蒡生產標準,篩選出一些高效、低毒的殺線蟲劑,進行推廣套用。如35%威百畝或98%必速靈顆粒劑、10%噻唑膦(福氣多)、1.8%阿維菌素乳油、0.2%高滲阿維菌素和50%辛硫磷乳油等,對牛蒡根結線蟲病均有較好的防效。採用土壤處理加澆灌技術,在牛蒡播種前,用10%噻唑膦(福氣多)30~60千克/公頃或1.8%阿維菌素7500毫升/公頃,加細土750千克/公頃混勻撒到地表,再旋耕或深翻15~30厘米,可達到控制線蟲危害的效果。對生長期發病的植株,配合土壤處理,在發病初期用1.8%阿維菌素100012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等藥液根部穴澆,每株澆灌250~500毫升。
生物類藥劑的防治是控制牛蒡根結線蟲病的一項新技術,用孢子數為2.5億個/克的厚孢輪枝菌粉粒劑,按22.5~30.0千克/公頃的劑量,於播種前均勻施於30厘米深的牛蒡溝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