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至小喬木,高2-4米;枝條叢生,小枝幼時密被黃白色絨毛,老時灰褐色,無毛;樹皮光滑,暗灰色,密被皮孔。葉片長圓披針形,有時倒卵形、倒披針形至橢圓形,長3-6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圓鈍並有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全緣,上面無毛或僅在中脈上有少數柔毛,光亮,下面幼時密被白色絨毛,逐漸稀薄,側脈7-12對,下面明顯;葉柄粗壯,長4-6毫米,密被黃白色絨毛;托葉絲狀,不久脫落。花多數,密集成頂生復傘房花序,總花梗和花梗被黃白色絨毛;苞片披針形,膜質,早落;花梗長2-3毫米;花直徑8-9毫米;萼筒鐘狀,外面密被絨毛,內面被柔毛;萼片三角形,先端圓鈍,邊有腺齒,外面密被絨毛,內面無毛或幾無毛;花瓣白色,平展,近圓形或寬卵形,長3-4毫米,先端圓鈍或微凹,基部有極短爪;雄蕊20,短於花瓣,花絲光滑無毛;子房外被柔毛,花柱側生,無毛,柱頭頭狀。果期心皮乾燥,革質,長圓柱狀,頂端稍具短柔毛,長5-7毫米,褐色至黑褐色,突出於肉質紅色杯狀萼筒之中。花期4-5月,果期8-11月。
分布範圍
分布於雲南、四川。
主要價值
【來源】樟科釣樟屬植物牛筋樹,以根、葉、果入藥。根四季可采,洗淨切片,曬乾;夏秋采葉,秋季采果,曬乾。
【性味歸經】辛,溫。
【功能主治】祛風活絡,解毒消腫,止血止痛。用於風濕麻木,筋骨疼痛,跌打損傷,脾腫大,虛寒胃痛,腎炎水腫,風寒頭痛;葉外用治外傷出血,疔瘡腫毒,毒蛇咬傷,祛濕瘙癢。
【用法用量】 25-50克,水煎或泡酒服。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或研粉麻油調敷或水煎外洗。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