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方鼎

牛方鼎

牛方鼎是商代晚期的飪食器,原器通高73.2厘米、口長64.4厘米、寬45.6厘米,1935年於河南安陽武官北地1004號墓出土,現藏於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方鼎
  • 朝代商代晚期
  • :73.2厘米
  • 口長:64.4厘米
  • 出土地安陽侯家莊西北崗1004號大墓
  • 現藏於: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詳細描述,青銅珍寶,青銅鼎,

詳細描述

長方形,深腹平底,口上兩側一對立耳,四圓柱形空足。器四角及四壁中央有扉棱。口下飾一周龍紋,四壁中央為牛角獸面紋,兩側有立鳥,四足飾獸面紋和三角紋,雙耳外側飾獸面紋。此鼎出自商王陵,底部有牛紋,見附圖。
牛方鼎

青銅珍寶

青銅禮器牛方鼎,製作精巧,上面裝飾的紋飾非常瑰麗,堪稱銅器中之精華、罕見之瑰寶。
牛方鼎於1935年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西北崗1004號大墓。侯家莊地處安陽小屯西北,其村北兩里外有一片凸起的土地,當地人稱為“西北崗”。村民百姓又稱此地為“鬼集”,雞鳴之前沒有人敢從這裡走過。
牛鼎出土之前,考古人員發掘的最初目的是要找甲骨文,後來在西北崗找到殷代墓地,通過三次發掘,在歷經劫難的1004號墓,發現墓內遺物早已被“洗劫一空”。但發掘負責人胡厚宣先生髮現,墓坑南壁還保留著約一米的夯土沒有人動過,在南墓道發現有戈、矛和銅盔等,並在與墓室相連的地方奇蹟般地出現了大方銅鼎兩件,一件為牛方鼎,一件為鹿方鼎,另外還有一件玉磬。
出土的牛方鼎通高73.3厘米,方鼎口長64.1厘米,寬38厘米,大鼎重110.4公斤。鼎為方唇,折沿,立耳,內腹深,四壁陡直,底平,有銘文“牛”。腹下有四柱足,內空。
大鼎四隅及四面正中均飾有扉棱。沿下頸部飾夔紋帶,夔龍吻部突出,形似鱷。腹部四面均飾牛頭紋,紋飾為浮雕式凸出器表,非常壯觀。牛頭上方相對飾有尖尾夔紋,兩邊有面向牛頭的號鳥,形成了神秘和莊嚴的布局。四個粗壯的柱足,上部飾牛頭紋,下飾有蕉葉紋。
此器內“牛”銘文與器外牛紋飾的主題是相對應的,這在器物中是少見的。“牛”銘還可標明鼎的用途,為盛牛牲之器。

青銅鼎

青銅鼎是在廣泛使用的陶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形制又因時代而演變。
大體說商代早期多為圓腹尖足。
商代後期尖足鼎逐漸減少,圓腹柱足鼎居多,鬲鼎逐漸多了起來。鬲鼎也稱為分檔鼎,是鬲和鼎的結合體,上部為鼎,下腹為鬲。
商代開始,鼎上鑄有各式各樣的神秘紋樣,如饕餮紋、夔紋、蟬紋、象紋等,多呈獸面紋,紋飾變化非常巧妙。
中晚期後,器物內部漸鑄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由一個動物象徵代表某位王公大臣的“族徽”。後來出現了一個字的“族徽”和兩個字的人名、署記等,漸至有了3個字以上,最後發展到40個字以上的簡單記事等銘文。
青銅鼎,在古代還有著其他的作用。據傳說,黃帝時曾鑄造了三個大銅鼎,《史記·封禪書》中:“黃帝作寶鼎三,象徵天、地、人。”
牛方鼎和同出的鹿方鼎與司母戊鼎均為王室重器,但牛鼎鑄造之精,頗有過之,可稱得上為精華之作。解放前夕,這兩件珍寶到了台灣,現收藏在台灣歷史語言研究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