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慶譽(生卒年不詳),山東肇州人。知書達理,思想開明,對民主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至為推崇。民國任靖邊縣縣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慶譽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
人物經歷
民國十七年(1928)——陝北大荒之年,牛慶譽由陝西省政府派任靖邊縣縣長。來時既不坐轎,也不乘馬,只帶1名隨從,牽1頭毛驢,悄無聲息地進入縣城。先到恆豐客店住了20多天,每日出外轉游,傾聽街談巷議,了解縣情。爾後算清店錢,牽驢進入縣衙,拿出委任狀,接替了縣長賀繼昌(一說賀世昌)的職務。訊息不脛而走,滿城頓時譁然。
牛慶譽下車伊始,即命差役人等清掃庭院,整飭政容。他親筆寫了一副對聯:“枉要同胞一分錢,請唾我面;莫忘公僕兩個字,感服民心”,交差役貼於縣府正門。百姓蜂擁觀看,交口傳誦。
縣府內外稍事修整後,牛慶譽便帶人到附近鄉下查訪民情。所到之處,田園荒廢,餓殍載道。倖存之人,不是面黃肌瘦就是周身浮腫。難民見縣官來訪,始則哀乞粥飯以延性命,繼則聲淚俱下,指控賀繼昌等一班官吏不理民事,專事搜刮的種種劣行。牛慶譽回縣後,立即將賀繼昌逐出縣府,並命其造具清冊,將多年搜刮的民脂民膏一一交清,還罰其大洋300元。同時將一貫助紂為虐的警佐馬駿臣等一班惡吏收監看管,以罪定刑。百姓奔走相告,拍手稱快。牛慶譽緊接著又召集各堡紳士,歷數賀繼昌等貪贓枉法的種種罪行,提出自己救災濟民的打算,動員紳商富戶慷慨解囊,救死扶困。紳商富戶見牛慶譽非同尋常,多不敢怠慢,很快捐出不少錢糧財物。新城堡陸家灣有個姓宋的富戶,家底殷實,人稱“宋百萬”,但刻薄吝嗇。牛慶譽數次勸他捐納錢糧,賑濟災民,可他百般抵賴,不出合米分文。牛慶譽盛怒之下,派人將其抓入縣衙,罰糧50石,銀洋300元,限期交清。宋家無奈,只得照辦。馬駿臣家把20餘石糧食藏到姬家畔崖窯里,拒不捐獻。牛慶譽派人打開崖窯,將所藏錢糧衣物一併沒收充公。牛慶譽殺一儆百,震懾了富家大戶,他們再不敢怠慢,不到一月,即弄到糧食200多石,銀洋1000多元。牛慶譽又在“華洋義賑會”借糧食200多石,從山西救災糧內分得100多石,在鎮靖城設立收養所1處,收容難民2000多人,放舍飯救人。民心稍定後,將青壯年男子組成土工隊,以工代賑,修補城垣,將早已坍塌的東、南、北3座城門修復,還在城北門河上架起鐵索橋1座。又在城中建造“中山紀念台”1座,將難民集中在廣場,派人講解孫中山推倒帝制,實行民主共和等革命道理,並教唱稱頌共和、歌頌孫中山的歌曲。牛慶譽還倡辦學校,籌建工廠,動員全縣官民植樹造林,鼓勵百姓辛勤務農,生產救災,重建家園。
牛慶譽勤理庭訟,凡遇重大案情,必親自查訪,嚴格審問。在任3年,巧斷兩起重大無頭人命案,使含冤者昭雪,作惡者受懲,萬民感服,交口稱頌。
民國二十年(1931),在匪軍張廷芝、舊官吏賀繼昌、馬駿臣等人的陰謀策劃下,縣衙的警察發生譁變,牛慶譽被迫離任。走時百姓送“萬民傘”1頂,以表敬仰之情。
牛慶譽下車伊始,即命差役人等清掃庭院,整飭政容。他親筆寫了一副對聯:“枉要同胞一分錢,請唾我面;莫忘公僕兩個字,感服民心”,交差役貼於縣府正門。百姓蜂擁觀看,交口傳誦。
縣府內外稍事修整後,牛慶譽便帶人到附近鄉下查訪民情。所到之處,田園荒廢,餓殍載道。倖存之人,不是面黃肌瘦就是周身浮腫。難民見縣官來訪,始則哀乞粥飯以延性命,繼則聲淚俱下,指控賀繼昌等一班官吏不理民事,專事搜刮的種種劣行。牛慶譽回縣後,立即將賀繼昌逐出縣府,並命其造具清冊,將多年搜刮的民脂民膏一一交清,還罰其大洋300元。同時將一貫助紂為虐的警佐馬駿臣等一班惡吏收監看管,以罪定刑。百姓奔走相告,拍手稱快。牛慶譽緊接著又召集各堡紳士,歷數賀繼昌等貪贓枉法的種種罪行,提出自己救災濟民的打算,動員紳商富戶慷慨解囊,救死扶困。紳商富戶見牛慶譽非同尋常,多不敢怠慢,很快捐出不少錢糧財物。新城堡陸家灣有個姓宋的富戶,家底殷實,人稱“宋百萬”,但刻薄吝嗇。牛慶譽數次勸他捐納錢糧,賑濟災民,可他百般抵賴,不出合米分文。牛慶譽盛怒之下,派人將其抓入縣衙,罰糧50石,銀洋300元,限期交清。宋家無奈,只得照辦。馬駿臣家把20餘石糧食藏到姬家畔崖窯里,拒不捐獻。牛慶譽派人打開崖窯,將所藏錢糧衣物一併沒收充公。牛慶譽殺一儆百,震懾了富家大戶,他們再不敢怠慢,不到一月,即弄到糧食200多石,銀洋1000多元。牛慶譽又在“華洋義賑會”借糧食200多石,從山西救災糧內分得100多石,在鎮靖城設立收養所1處,收容難民2000多人,放舍飯救人。民心稍定後,將青壯年男子組成土工隊,以工代賑,修補城垣,將早已坍塌的東、南、北3座城門修復,還在城北門河上架起鐵索橋1座。又在城中建造“中山紀念台”1座,將難民集中在廣場,派人講解孫中山推倒帝制,實行民主共和等革命道理,並教唱稱頌共和、歌頌孫中山的歌曲。牛慶譽還倡辦學校,籌建工廠,動員全縣官民植樹造林,鼓勵百姓辛勤務農,生產救災,重建家園。
牛慶譽勤理庭訟,凡遇重大案情,必親自查訪,嚴格審問。在任3年,巧斷兩起重大無頭人命案,使含冤者昭雪,作惡者受懲,萬民感服,交口稱頌。
民國二十年(1931),在匪軍張廷芝、舊官吏賀繼昌、馬駿臣等人的陰謀策劃下,縣衙的警察發生譁變,牛慶譽被迫離任。走時百姓送“萬民傘”1頂,以表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