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屯河

牛屯河

牛屯河,位於和縣、含山兩縣境內,因河水經牛渚山而得名。牛屯河發源於縣南太湖山烏龜山、石門山等地。牛屯河系天然古河道,漢朝以前就已形成,屬“古濡須水支津”,其入江口稱“牛渚”,為古代江淮戰略要地。三國時,因周瑜自溧陽移兵屯牛渚,遂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牛屯河
  • 發源地:太湖山
  • 河長:31.12公里
  • 河流面積:372平方公里
  • 平均流量:118秒立方米
幹流,水利,

幹流

上游在水達廟與裕溪河相接,流經桐城閘、杭駁、後港橋、白橋,至聖家圩注入長江,全長31.12公里,流域面積372平方公里。為了控制巢湖洪水及江洪倒灌,早在吳赤烏中(公元245年)就在牛屯河上游建造了銅城閘。民國32年(1943年)在下游新橋處建造了新橋閘,以遏阻江潮倒灌。牛屯河為圩區河道,河底平緩,河寬30~150米,中水位時,河內水深2.0米,安全泄量為455~495秒立方米。建國後牛屯河最高水位為12.56米(1954年8月1日)水色一片澤國,使沿岸33.8萬畝農田受淹,損失慘重。1965年牛屯河開闢為巢湖分洪道,在老銅城閘上的牛屯河河口重建銅城閘,設計流量118秒立方米,將原彎曲河道裁直並拓寬至150米,1978年又在老新橋閘之南重建新橋閘(曾名紅旗閘),設計排澇流量700秒立方米。與無為大堤成圈的練綱圩堤頂高程加高12.5~13米,防洪標準達20年一遇(1983年新橋閘上水位為10.7米)。為解決巢湖洪水出路,1986年巢湖地區決定興建“二河一站”工程,即開挖牛屯河分洪道、興建鳳凰頸排灌站和西河小斷面整治。將牛屯河開挖河底寬60~80米,河底高程保持3.4~2.0米,設計分洪流量455秒立方米,1991年已竣工。正常年份注入長江水量1.40億立方米,最豐水年份2.79億立方米,最枯水年份僅0.67億立方米。
主河道起自銅閘鎮南水姑廟,經銅閘鎮北流至姑廟橋,折向東進入和縣境內。其支流有銅廟河、魯橋河、東河。境內河道長7.54公里,流域面積123.1平方公里。

水利

牛屯河:三國吳赤烏年間(238~251年)築銅城堰閘,以抗水患,後毀於戰亂。明洪武二年(1369年),和州知府李相重建。“以尺計之,閘高二十有二,廣一十有八,長二百有奇,閘之兩端疊石為台,灌田三千餘頃。”明清年間多次重修,後古閘廢湮。明洪武元年(1368年)築港泊圩、李家圩。1965年8月,蕪湖專區在含山縣、和縣分界牛屯河口建新銅城閘,1966年汛前完成,為鋼筋混凝土箱式結構,共3孔,設計最大泄量118立方米每秒。
1977~1978年10月,在牛屯河入江口上3.28公里處建成新橋節制閘,鋼筋混凝土胸牆式結構,18孔,每孔淨寬6米,閘孔淨高8.2米,最大泄洪流量700立方米每秒,引江灌溉流量100立方米每秒。同時建成閘下兩岸堤防。
當遇1954年型洪水,巢湖流域洪水總量90.6億立方米,巢湖可容納32億立方米,裕溪河搶排19.9億立方米,尚有38.7億立方米洪水無法排出。1986年冬開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配合國內資金,開始興建牛屯河分洪道。分洪道始自裕溪河蟹子口,經銅城閘,入牛屯河,至新橋閘入江,全長48.76公里,其中後開河段17.18公里,增建簡易船閘1座。蟹子口至江口的設計流量460~615立方米每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