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娘是漢語詞語。拼音是niú niáng。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牛娘
- 拼音:niú niáng
- 注音:ㄋㄧㄡˊ ㄋㄧㄤˊ
- 釋義:新娘
牛娘是漢語詞語。拼音是niú niáng。
牛娘是漢語詞語。拼音是niú niáng。牛娘的意思牛娘是一個新詞。在中國初婚時的女人稱為新娘,而在英文中,“新”即“new”(牛),二者合起來,新娘即為“牛娘”。牛娘的涵義“牛”除是一種動物外,還有非常豐富的涵義。這人...
牛娘戲,亦名“牛戲”,地方劇種。是由奉牛祭神的歌舞形式發展起來的一種戲曲,約有近200年歷史,流行於桂東南的岑溪縣及其邊鄰地區。其藝術形式簡單,以“單牌子”演唱民間傳說故事,有唱有白,以唱為主。唱詞以三字句、七字句為...
牛娘劇又稱牛戲、地戲或長衫戲,是在岑溪民間歌舞舞春牛基礎上衍變而成的傳統戲曲劇種。解放以後定名為牛娘劇。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有說、有唱、有戲,娛樂性很強,深受當地農民喜愛。劇種簡史 牛娘劇又牛歌戲,稱每逢春節前後,當地...
《牛娘戲大全》對挖掘和傳承牛娘戲,具有積極的意義。簡介 牛娘戲是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盛傳於桂東南地區的地方劇種,撰寫出版《牛娘戲大全》,岑溪市已成立編委會,計畫用半年時間進行編寫,內容主要包括牛娘戲的...
牛娘戲是一種起源於“舞春牛”農事娛神活動的地方戲曲,流傳於桂東南及粵西地區的,核心流行區域在廣西岑溪市及其周邊地區。岑溪牛娘戲植根于田野鄉間,生活氣息濃郁,地方色彩濃厚,戲曲音樂、唱腔藝術和表演程式獨特,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
牛娘賀春 牛娘賀春,是流傳於岑溪市區域內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2018年6月26日,牛娘賀春批准列為第五批梧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之一。
信宜縣的春牛舞,根據《大字通書》的春牛圖仿製一頭牛,由2人表演,另有男女3人做伴,邊唱邊舞。雖詞以牛為中心,即興編成,多為三、七、十字偶句,下句按方言押韻。唱腔僅有“牛娘調”一種。後逐漸演變成“牛娘劇”,流行於...
《牧牛歌》五更金雞叫嘍嘍,嫂嫂叫叔去牧牛。蓑衣斗笠掛鈎上,麥餅夾糖飯鑊頭。平時牧牛遇喜樂,近日牧牛有憂愁,牛娘吃盡田邊稻,牛兒(仔)踏在田中央。小曲內容 《小曲》誰人做酒誰人賣,誰人酒醉掛招牌;東樓飲酒哪一個,...
春牛隊每到一家,先舞動春牛,以示祝賀,接著,牛公、牛娘邊唱邊舞,唱詞都是五、七字偶句,按方言聲韻分上下句,唱腔為牛娘調,配以鑼鼓打擊樂,節拍和諧,韻味長,通俗易懂,題材多以教人如何處世做人、孝敬老人,浪子回頭,...
最早最原始演出是二人一台戲,由一個放牛仔和一個扮演“牛”的人貫穿全劇,其中扮“牛”的頭上戴一個用竹編的“水牛”形狀頭具。凡例地方民間傳說為演唱主要內容,表演形式十分簡單,唱腔只有“牛娘腔”一種,唱詞多為三、七、十字偶...
震澤鎮北郊(現三扇村)有一湖泊,長近9公里,面積8800餘畝,古時俗稱牛娘湖或牛羊湖,現名長漾。長漾中有一土墩,四面環水,地廣兩畝。傳說這小墩“大旱不見水甚減,大澇不見水甚增”,與湖水同時上下浮動,極為神奇。土墩...
第八節 牛歌戲 第九節 牛娘戲 第十節 鹿兒戲 第十一節 文場戲 第十二節 客家戲 第十三節 唱燈戲 第二章 少數民族戲曲劇種 第一節 壯劇 第二節 壯師劇 第三節 苗戲 第四節 侗戲 第五節 毛南戲 第三章 其他...
第八節 牛歌戲 第九節 牛娘戲 第十節 鹿兒戲 第十一節 文場戲 第十二節 客家戲 第十三節 唱燈戲 第二章 少數民族戲曲劇種 第一節 壯劇 第二節 壯師劇 第三節 苗戲 第四節 侗戲 第五節 毛南戲 第三章 其他...
2019年1月9日,憑藉牛娘戲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2022年,岑溪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9.4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21年增長2.9%。歷史沿革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市境屬南海郡(一說桂林郡),以後...
曾經的牛娘劇,又稱牛娘戲,曾經在六、七十年代風行一時,幾乎每個屯都有一個民戲社劇團。作為當地最流行和最熱鬧的地方表演節目,常常在白天農作後,於晚上自編自演。當時沒有電,開始用帶有松脂油的木柴當火光,後面用煤油氣燈作...
並收入《傑作--廣西民眾文藝優秀作品選》;報告文學《南國紅豆綻新蕾》在《影劇藝術》發表;論文《論三級文化網建設的戰略意義和發展前景》獲全國文化館改革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優秀獎;論文《外引內聯與民眾文化》、《論牛娘戲的藝術...
雙楊河,又名柳塘河,位於蘇州市。清澈的流水向南匯入北麻漾,往東蜿蜒流淌二十八里,即可入鶯脰湖。順流而下,一直往北,經過仁安堯眾安兩個小港,與牛娘湖匯合。雙楊河上有座柳塘橋,小河與古橋所在的村落,名為雙楊村。史志載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