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愁

影視演員片酬大幅上漲

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國電視劇還處於起步和摸索階段,影視劇演員的收入與其說是片酬,不如說是演出補貼會更準確一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片愁
  • 外文名:無
  • 原因:影視演員片酬大幅上漲
  • :六小齡童
現象,業內支招,

現象

六小齡童:電視劇70元一集
在拍攝《西遊記》時,絕對主演的六小齡童每集的片酬不過70元,並且整整拍了六年時間,而2012年邀請六小齡童主演一部電視劇,每集的片酬至少是5萬元,漲了70倍。
劉曉慶:電影400元一部
當時的“一姐”劉曉慶在拍攝《火燒圓明園》時,整個片酬不過400元,這已經能讓她喜出望外了。而2012年同樣邀請劉曉慶演一部電影,片酬至少是50萬,漲了1200倍。
唐國強:電視劇250元一集
唐國強在回顧當年《三國演義》的拍攝時,曾笑稱:“我們人人都是二百五。”因為製片人、導演一級的大概是250多元。而2012年邀請唐國強主演一部電視劇,每集的片酬至少是25萬元,也是漲了1000倍。
趙薇閆妮:電視劇2000元一集
還珠格格》的製作費是每集5萬,趙薇每集片酬為2000元。閆妮在《武林外傳》(電視劇版電影版)里,她的片酬也同樣只有2000元。而2012年趙薇每集片酬已是30萬,閆妮電影片酬已是300萬,電視劇每集片酬已是20原因分析
著名影視劇策劃人魯客分析說:進入影視圈的新手和熱錢越來越多,特別是一些準備上市的公司,為了拼業績,動輒投資幾千萬甚至上億拍影視劇,盲目上馬請大牌明星,抬高了明星片酬。在他們眼中,名演員可以和投資成功劃等號,所以只請明星,不用新人。“大牌愁檔期,小牌愁沒戲”的現象比比皆是。那些玩票影視劇的玩友抱著“炒短線”的想法,拍完後就收手,根本不管有沒有破壞市場規律。整個演藝圈的氛圍都很浮躁。
北京曉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靖軍分析,媒體對演員的過度炒作也是演員片酬狂飆的另一推手。媒體誇張了演員在一部戲中的作用,導致人們傾向於把一部戲的走紅歸功於演員本身,而使之身價大漲。現在是‘製片人中心制’,製片人不但責任重大,還要為高價片酬買單,簡直是片酬瘋漲的第一受害人。[1]

業內支招

魯客:還是要讓市場來說話!這種看似紅紅火火的片酬瘋漲景象,其實是種泡沫。市場終究會讓那些盲目往影視圈裡投錢的“傻大款”付出代價的,到時候就等著影視圈洗牌吧。
靖軍:現在的演員應該花更多精力在創造好作品上,而非提高自己身價,因為口碑好了,片酬自然就高了。
北京美視影視公司負責人:首先,加大對明星稅收的監管力度。這樣自然為演藝圈的片酬市場提供了一個更為合理的價格槓桿。明星收入越高,納稅越多,明星的成本就越大,片酬自然就得到了合理的控制。其次是提高影視公司進入門檻。這樣可以防止過多的熱錢、票友湧入市場,維持影視市場的秩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