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頭村

牆頭村

牆頭村位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西部,距縣城8公里。北瀕西滬港,東南依大雷山,周圍有、溪里方、屠家諸村環抱。聚落沿大雷溪兩側塊狀展布。村落始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陳夢月為象邑椽,辭鄞縣姜山故土,擇邑西大雷山之陽居家,環堵之下,遍植以杏,見其花之盛,故曰杏牆,見其家之大,故名牆頭。村北古渡為竹木外運要埠,桅檣林立,亦稱檣頭。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牆頭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牆頭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象山縣
  • 下轄地區:北瀕西滬港,東南依大雷山
  • 地理位置:北瀕西滬港,東南依大雷山
  • 面積:7816畝
  • 人口:2200
內容簡介,經營致富之道,古村新容貌,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人文薈萃,新農村建設,古鎮廟會,

內容簡介

宋屬政實鄉。明屬政實鄉十二都,清屬十三都。1939年屬滬西鄉,1946年屬西滬鄉。1958年屬牆頭管理區,1961年屬牆頭人民公社。1983年屬牆頭鄉,1987年屬牆頭鎮,增設居委會1 個。1992年,全村1100戶、277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0戶、428人。歐、陳為村中主姓。年工農業總產值2961.11萬元,人均收入1314元。

經營致富之道

村富山海田之利。本世紀50年代起,興修水利,培育良種,改革耕作制度,糧食產量不斷提高。1978年後,村幹部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立體耕作、多種經營”的經營機制,提高經濟效益。1992年耕地1783畝,其中水田1500畝,糧食總產量1113.8噸,畝產750公斤。山林3793畝,其中毛竹1542畝,茶葉25畝,柑桔100畝,桃60畝,葡萄35畝。昔日嶺頭坡谷石子灘,今日見縫插針變成花果山。僅水果一項收入達47萬元。沿港海塗,昔為采捕彈塗(跳跳魚)、蝦蛄等海鮮地。清人姚燮 有詩寫道“膝騎海馬似飛鳧,截竹為筒插滿塗。初八廿三逢小水,好研烏糯煮闌胡。”盛行海塗養殖,計牡蠣260畝,蟶子20畝,蟶苗40畝等,為象山著名牡蠣村。1992年除200畝牡蠣2年生外,產值30萬元。淺海捕撈,先民曾創土法,稱西滬竹排、西滬小釣,為沿港漁民所效法。1992年捕撈總值25萬元。
牆頭村牆頭村
工業起於70年代,1974年首辦工農綜合廠,生產土毛線,因工藝落後,發展緩慢。80年代,先後建成船舶配件廠、教育儀器廠、漂染廠、綢廠、華麗針織廠、耐火材料廠、燈泡廠等村鎮企業,職工人數750餘人,產品行銷各地,少量針織品已打入國際市場。1992年村辦工業總產值2671.11萬元。同時個體及聯戶辦企業9家,產值105萬元。

古村新容貌

牆頭村為象山西部三大集市之一,又為竹木出口地。民國時期,村北有街,寬與縣城大街相當。時布店有天章、義成2家,百貨店有大有祥1家,南貨店有東興、長興2家,中藥店有松茂堂、尊五堂(後改百齡堂)2家。牆頭渡可航奉化翔鶴潭及寧海薛岙、橋頭胡等地,甬象小客輪用駁船吊渡客貨,但港深塗漲,日益淤塞,衰廢堪虞(今已廢)。村中房屋低矮,人均不足5平方米。
1949年後,尤80年代以來,村貌巨變。象西公路貫穿村北,至滬、甬、杭朝發夕至。新建擴建街路1800平方米,其中觀海路寬18米、長360米,悉為水泥路面。新建生活用房14萬平方米,人均住房增至24平方米。建集市棚屋1490平方米,農曆二、五、八、十為市,日成交額約7萬元,大小商業服務網點近百家,年零售額504萬元。自來水廠1家,日供水70噸。衛生院1所,病床10張。糧管所、郵電所、工商所、信用社、供銷社各1家。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村民重教,歷有傳統。民諺相傳“一畝田,三籮谷,三個兒子書要讀。”清光緒年間(1875~1908),歐氏設義莊,立書田。至光緒十六年,已有書田1227.56畝,地1.62畝,值銀34144.27兩。歐隆文《立三堂‘三香’書田》載:為讀書膏火費,名曰三香,即芹香、桂香、杏香。規定:凡歐氏子弟入國小讀書者給銀圓高小6元,國中40元,高中80元,大學100元,留學東洋(日本)100元,留學西洋(歐 美)300元。不久增為國小6元,國中60元,高中80元,大學200元,留東洋400元,留西洋800元,一時入學兒童大增。清光緒二十九年,歐氏撥出平房5間,開辦時敏學堂,為村辦國小之先。1912年,歐氏義莊撥銀3萬圓,劃出村西地28畝,興建歐氏義塾,計教室、寢室、食堂等房屋百餘間。1914年更名果育國小,次年為私立果育完全國小,造福桑梓。1938年春,歐氏義莊撥田434畝,創辦象山私立立三戰時國中補習學校,開象山縣中學教育之先河。翌年,遭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國小遷大雷寺,中學遷象東珠山廟。1943年經省教育廳批准為象山私立立三初級中學,遷回牆頭村,1948年南遷石浦,為今象山第二中學前身。村有幼稚園3所,入園幼兒120人;中心國小1所,10班,學生590人;中學1所,10班,學生508人。
牆頭村幼稚園牆頭村幼稚園
由於重教興學,歷代人才輩出,人文薈萃。清鹹豐年間(1851~1861),鎮海著名詩人、畫家姚燮避難來象山,與縣人歐行機、王蒔蘭、王蒔蕙、孔曉園,在牆頭創建紅木犀詩社,從者有鄞縣郭傳璞、董沛,嘉興沈芝閣等及杭州、紹興、台州各地文人50餘人,吟詠所得詩篇,刊為《紅木犀館詩課》十集,浙東傳為佳話。清代,村中舉人、貢生甚多。光緒十五年,村人歐仁衡進士及 第。現在國內外任高級工程師的牆頭籍人不下十餘人,村中青年受國中教育者占青年人總數90%以上。村有文化站、廣播站、青年活動室、老年活動室各1家,電影院1所。
牆頭村農村建設牆頭村農村建設

人文薈萃

歐隆文,原名隆義,字後溪,號孔章,清國學生,議敘知府,授中憲大夫,晉贈資政大夫。平生熱心公益,曾捐銀萬兩修築縣城。撥田設歐氏立三堂義莊及立三堂三香書田。歐行機,字仲真,號景岱。清貢生,候選員外郎,誥授奉直大夫,晉贈中議大夫。與王蒔蘭、蒔蕙等共創紅木犀詩社。著有《無名指齋詩文集》、《評選古文辭類纂》、《唐詩別裁集》等。歐行樞,字星北,號景辰,行機之兄。清附貢生,歷署浦江教諭、樂清訓導,分發福建試同知。例授奉政大夫,晉贈資政大夫。著有《楞岩草堂詩文集》。歐仁衡,字平朔,又字月坪,景辰次子,清光緒十五年登進士後,官工部主事,戶部郎中。戊戌改制後充度支部? 榷、田賦二司科長兼財政處金銀庫庫長等職。著有《讀經卮言》、《延古室文存》、《自怡軒吟草》等。孔昭藜,字簡青,清光緒八年舉人,歷任縉雲縣訓導、雲和縣教諭、象山縣修志局主任等。歐緒彤,1960年北京師範大學畢業,任教西北工業大學,後執教中學20餘年。著有《古漢語基礎》,與人合編《古文言語法辭典》。
村東南大雷山,怪石危岩,如虬,不可名狀。西滬港中一島名海山,低潮時可徒涉,上有鎮海庵,清幽絕塵,遊人絡繹。村西歐氏家祠,為清代建築,現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旁觀海樓,為歐氏藏書處,亦足憑弔。

新農村建設

牆頭村位於縣城西郊,大雷山腳下,西滬港畔,是牆頭鎮政府所在地。全村總戶數858戶,人口2200人,土地總面積7816畝,其中山地面積6120畝,村建成區480畝。牆頭村在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強生態村建設步伐,通過大投入、大建設徹底整治、美化環境。經過幾年的努力,村莊綠化面積達130畝,綠化率27.1%,人均綠化面積39平方米。
牆頭村先後投入500萬元,硬化了村莊路、巷、弄路面,拓寬環村路,綜合治理大溪坑,建造7.2畝的村文體中心公園、溪邊公園。近年來,特別重視綠化工作,2002年至2006年,投入資金100餘萬元,綠化進村道路及村內道路2500米,綠化率達100%,村莊周圍山地也進行了全面綠化,植被覆蓋率達99%,使整個行政村四季綠意盎然。同時,為徹底改變村莊面貌,村委會下定決心“治髒”,投入資金40萬元,整治村內所有道路,清理河道1600米,全面清除露天糞坑,垃圾實行袋裝化集中清運,改變過去髒、亂、差的局面。
為調動村民對改善村生態環境的積極性,村委會利用廣播、宣傳資料、黑板報及宣傳欄等宣傳工具在村民中進行全面宣傳,提高村民的綠化意識。還組織村民代表到外地考察、學習,激發了村民的建設積極性,並在全村上下形成合力,“植綠、愛綠、護綠”深入人心,家家在屋前院後種上自己喜愛的樹木,形成“綠蔭掩紅瓦,疏藤扶矮牆”的美妙景象。
牆頭村以“創建”促“發展”,在加強村內綠化環境建設的同時,進一步鼓勵村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利用自有資源及優勢產業,大面積發展雷竹、果樹、花草等,目前已具備一定的規模,不僅增加了綠化面積,更壯大了村級經濟。

古鎮廟會

每年農曆6月19---21日是象山縣牆頭鎮牆頭村傳統廟會節日。從不例外,廟宇修輯一新之後,隆重慶賀。農曆6月19---21日(公曆8月1日-----8月3日)牆頭起村趕古會,唱大戲,熱鬧非凡,周圍十里八里及河曲民眾也乘船而去,趕去觀看。
廟會成為民眾溝通信息、溝通感情及商貿往來的重要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