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背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牆背圍
  • 外文名:Back wall of wall
  • 地址:江西省龍南縣桃江大橋
地理歷史,圍屋結構,

地理歷史

此圍屋位於江西省龍南縣桃江大橋(石路橋)西北面1公里處。先前,劉姓和歐陽姓老屋的交界地有一道堅固的石牆,故把這座圍屋稱之為:牆背圍。圍屋曾有40多戶,200多人。至今已歷經17代。牆背圍的結構再循慨,歷史也是客家圍屋。

圍屋結構

“牆背圍”,即是那“講想宙養在深閨”中的普通一座,家裡人都稱之為“圍子”。牆背圍位於龍南縣桃江鄉水西壩村。這是建築時間百分之百準確的一座圍屋。圍子近似方形,占地2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外牆厚三尺有餘,高近1丈,四個碉堡傲立四方,各色彈孔星羅棋布,規模宏大,威嚴大氣。圍子正南辟有大型場坪,溝渠臥於東西兩側,圍屋、翠竹、池塘、藍天,交相輝映。
從正門徒步進圍,一個“三進”祠堂赫然在目。即從大門進來為下廳,往上走則依次為中廳、上廳,層層遞進,逐層增和店放婚高,體現出嚴謹的建築層次美。這裡是整個圍子的核心,也是族人祭祖、聚會、議事的公共場所。整個建築為磚木結構,頌迎喇由梁架、木柱、屏風、石柱礎、天井等構成,不少地方還有吊頂痕跡,依稀可見雕樑畫棟。祠堂高十餘米,木柱敦實光滑,天井光怪陸離,那一根根橫樑,足有一抱之粗,架構於空、穩固如初。老人們說,祠堂梁架為榫木結構,不用一根釘子。每每想起這些,我便會不由自主地佩服起自己的祖先來。因為這在我看來,實在需要智慧。
“牆背圍”是典型的客家方圍。以祠堂為核心、中軸,圍子裡五排住宅平行排列,其格犁恥乎中南端三排分列祠堂兩側,北部兩排貫通東西,巷道互通,鄰里相顧。兩邊端戀院落對稱、房屋對稱、門窗對稱,體現著強烈的結構對稱美(20世紀60年代因洪災而有改建,但基本保持原有布局)。而以中軸蒸連謎線往左右延伸的結構又使正廳成為整座圍屋的核心,體現著一種極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