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爾德井村
- 外文名稱:Well, the village
- 地理位置:陝西靖邊縣
- 類型:山區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爾德井村離城32公里,距大夏國都遺址統萬城只有數里路。過去,這裡的村民住的土窯洞,點著煤油燈,種田憑牛耕,出門靠步行。由於位居毛烏素大漠南緣,全村257戶1247位村民深受風沙暴虐之苦。2003年以來,國家對爾德井村共投入“捆綁項目”資金300萬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打機井130眼,購置變壓器35台,架設高壓線10公里、低壓線40公里,實施農業綜合開發3000畝,配套了1000畝農田的自動噴灌節水設備,造地工程310畝。修自來水廠3處,新修硬化村組道路14公里,架通紅墩界鎮到爾德井村程控電話光纜5公里,新建小型移動機站1座,建成小型氣象觀測站1座,實現了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為全村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他信息
黨支部的第一要務就是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培育特色主導產業。通過發展主導產業,為民眾開闢穩定的增收來源。”村黨支部書記王喜貴如是津津樂道。2005年,全村種植優質沙打旺2000畝,人工種草由原來的2000畝增加到現在的6200畝,羊子存欄數也由2000隻發展到6000隻,讓草養畜成為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同時,爾德井村瞅準北部風沙灘地區無制磚的空白,積極籌資,以農民自願入股的形式,辦起制磚廠兩處,年產磚能力達到3200萬塊,年利潤達160多萬元。尤其是年產2000噸的純糧釀造的紅蕎坊酒已正式上市,以其品質純正享譽西北地區。
按照“種養結合、工農互補、分戶經營、集約發展、立體開發、循環利用”的思路,爾德井村黨支部村委會將大田生產和庭院經濟通過農戶的生產、生活有機地聯繫起來,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在養羊大戶周子飛家的標準化羊舍前,王喜貴詮釋了村黨支部發展“循環經濟”的深刻內涵。他說:“發展糧食生產和草產業,為畜牧業發展創造條件。通過畜牧業發展,利用轉化優質牧草和農作物秸稈及剩餘糧食,實現第一次增值,用以反哺種植業。同時,畜牧業的發展為沼氣發展創造了條件,解決了農村的能源問題。沼氣廢物的還田利用,為種植業提供了有機肥料。種植業和畜牧業的發展,為加工業和商貿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商貿業的發展又可反哺種植業和養殖業,從而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體系和高效的產業鏈。”
發展新產業,爾德井村巧打季節差。幾年來,該村建成32座溫棚、860座拱棚,從而拉動3100畝的大田蔬菜種植,特別是自主有機品牌 “萬豐泉”1—2號辣椒,以其口感好、品味佳、產量高、耐儲運等特點,備受商家和消費者的青睞。為發展農業現代化,該縣農機局在該村推廣了鍘草機、播種機、脫粒機、拖拉機等先進農用機具,使農業實現品種優良化、種植科學化、灌溉節水化、耕作機械化。面對農業現代化的現狀,該村注重對村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並通過邀請專家集中培訓和抽調縣專業技術人員實地指導,如今,該村有80%以上的農民熟練掌握了1至2門種養適用技術。
此外,爾德井村民實施山、水、林、草、景、田、園、路、村、鎮“十位一體”的綜合治理,全村營造三北四期防護林2800畝,對原有1.1萬畝林地進行了全面補植和封禁治理,人工種草6200畝。今春該村栽植常青樹4萬株,植被覆蓋率達到58%,成為擁有40多個樹種的生物園。如今的爾德井村堪稱“村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及“喬灌成網,優草成片,良畜成產,景觀成畫”的新農村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