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山鼬(爪哇鼬)

印尼山鼬

爪哇鼬一般指本詞條

印尼山鼬(學名:Mustela lutreolina):頭尾長約279-321毫米,尾長約136-170毫米。具有明顯的鼬類特徵,身體細長,腿短。這種體型可以讓它們自由進入任何可以伸進頭部的地方。上體具有紅褐色的皮毛,下體略淺。

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山區。棲息海拔高度從1,400-3,000米不等。由於該物種具有單獨的領地交配系統,因此,雌性的主要關注點是捍衛為自己的後代並提供足夠資源的家園。雄性希望擁有儘可能多的雌性居住地。與其他鼬一樣,印尼山鼬主要用氣味溝通。肉食性。特別喜歡吃齧齒動物。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蘇門答臘島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印尼山鼬體重295-340克,頭尾長在279-321毫米之間,尾長約136-170毫米。印尼山鼬具非常特殊而明顯的鼬類特徵,身體細長戲灶享,腿短。這種體型可以讓它們能進入任何可以伸進頭部的地方。一個細長的身體的代謝速率往往與其他相同大小的哺乳動物相似,由於其形狀,它們傾向於更快地失去熱量。頭皮上有紅褐色的皮毛和一個可以識別的頭骨孔。這個孔位於大腦內側部分,沿著前後軸的中間,在大腦附著於顱骨的位置。
軀體細長,四肢較短。頭形狹長,耳一般短而圓,嗅覺、聽覺靈敏。犬齒較發達,裂齒較小;上臼齒橫列,內葉較外葉寬;臼齒齒冠直徑大於外側門齒高度。體毛柔軟,多無斑紋。前後足均5指(趾);蹠行性譽辣擔或半蹠行性;爪鋒利,不可伸縮。

棲息環境

印尼山鼬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山區。偏愛高海拔的地方,海拔高度從1,400-3,000米。人們對該物種在低海拔可以生活的範圍了解甚少。

生活習性

關於印尼山鼬的行為知之甚少。 其他黃鼠狼往往是孤獨和夜行性的,僅出於繁殖或領土贈己趨仔爭端而相互作用。由於該物種具有單獨的領地交配系統,因此,雌性的主要關注點是捍衛為自己的後代提供足夠資源的家園。雄性希望擁有儘可能多的雌性居住地。與其他鼬一樣,印尼山鼬主要用氣味溝通,其次發聲,用“喀噠”聲或其他聽覺噪聲溝通。
印尼山鼬完全肉食性。特別喜歡吃齧齒動物。它們的敏捷性和速度使其可以捕殺比自己大得多的獵物。試承束也非常擅長從洞穴中捕捉齧齒動物。印尼山鼬每次獵捕時會逗留在獵物的巢穴中,直到完全消滅窩裡的所有居民為止。

分布範圍

印尼山鼬僅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蘇門答臘島的高地。是這些島嶼特有的物種,是東方生物地理區域的原產地物種。
生活在爪哇島的西部和遠東的伊江高原(Ijang plateau)。 在蘇門答臘,它們分布在南部的班古魯省,北至葛林芝火山(Gunung Kerinci)進入克尼西士巴燥巴拉國家公園(Kerinci Seblat National Park),再到該島最北端的古農列尤擇國家公園(Gunung Leuser National Park)。
印尼山鼬分布圖印尼山鼬分布圖

繁殖方式

印尼山鼬在大約1歲時性成熟。繁殖季節在3-5月之間,妊娠期大約30天。 像其他的鼬類一樣,印尼山鼬的幼仔也是小白鼬。雛鼬天生就閉著眼睛,幾乎沒有毛皮,完全依靠母親照顧。幼崽的眼睛完全張開大約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另一個月之後它們將完全斷奶。對於鼬類來說,照顧幼崽的責任全部由母鼬承擔。雛鼬2個月後就完全斷奶,離開了它們的母親。然而,幼崽傾向於聚在一起直到秋天。壽命7-10年。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沒有明顯的潛在重大威訂戲簽脅。 它生活在蘇門答臘海平面以上的地方,那裡普遍存幾疊轎驗在著對地面哺乳動物的騷擾和誘捕,並且森林砍伐嚴重。 過去,在這個海拔帶上,爪哇島的許多自然棲息地都已經消失了,而剩下的卻是零散的地塊,但總面積相對穩定。毫無疑問,這兩個島嶼上都有一些印尼山鼬成為非選擇性狩獵方法的犧牲品,但沒有理由認為這些數字足以影響其生存前景。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沒有明顯的潛在重大威脅。 它生活在蘇門答臘海平面以上的地方,那裡普遍存在著對地面哺乳動物的騷擾和誘捕,並且森林砍伐嚴重。 過去,在這個海拔帶上,爪哇島的許多自然棲息地都已經消失了,而剩下的卻是零散的地塊,但總面積相對穩定。毫無疑問,這兩個島嶼上都有一些印尼山鼬成為非選擇性狩獵方法的犧牲品,但沒有理由認為這些數字足以影響其生存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