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擬蝦虎魚(Pseudogobius javanicus (Bleeker,1856))是蝦虎魚科擬蝦虎魚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爪哇擬蝦虎魚
- 拉丁學名:Pseudogobius javanicus
- 科:蝦虎魚科
- 屬:擬蝦虎魚屬
- 命名者及年代:(Bleeker,1856)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8尾;體長28.5~34.0mm。采自江蘇:贛榆,呂四,茅家港。上海:奉賢柘林。福建:長樂漳港。廣東:汕尾。海南:海口。
背鰭VI, I-7~8;臀鰭I-7~8;胸鰭15~16;腹鰭I-5;尾鰭15~16。縱列鱗27~28;橫列鱗7~8;背鰭前鱗7~8。鰓耙2+6~7。椎骨26枚。
體長為體高4.7~5.8倍,為頭長3.5~4.1倍。頭長為吻長4.0~4.6倍,為眼徑3.8~4.1倍,為眼間隔7.5~8.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8~2.1倍。
體延長,前部粗壯,近圓筒形,後部側扁;尾柄較高。頭中大,寬圓,頭寬幾乎等於頭長,大於頭高。頭部具4個感覺管孔(C,D, E, F)。頰部有2條水平狀(縱向)感覺乳突線,並具數個分散的感覺乳突。吻寬圓,前端淺弧形,稍突出於上頜的前方,吻長小於或幾乎等於眼徑。眼中大,上側位,位於頭前部背方。眼下緣無垂直狀或放射狀感覺乳突線(圖512)。眼間隔較狹,約為眼徑的1/2。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短管狀,懸垂於上唇邊緣;後鼻孔圓形,位於眼前方。口中大,前位,稍斜裂。上頜微突,稍長於下頜。上頜骨後端向後伸達眼前部下方或眼前部1/3處的下方。上、下頜前部各具齒3行,細小,無犬齒。舌游離,前端截形。鰓孔中大,前鰓蓋骨後緣光滑,無棘。鰓蓋骨上方與前鰓蓋骨後緣無任何感覺管孔(圖512)。峽部寬,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耙短而細弱。
體被櫛鱗,頭部在鰓蓋骨和眼後上方被圓鱗。吻部和前鰓蓋骨無鱗,胸鰭基部、胸部和腹部被圓鱗。第一背鰭起點至眼後被圓鱗,前部鱗較大,眼後中間的第一鱗最大,約為眼徑的2/3。無側線。
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三角形,低於第二背鰭,起點在胸鰭基底稍後上方,第一鰭棘較短,第二、第三鰭棘最長,後部鰭棘漸短,平放時伸達(雄)或不伸達(雌)第二背鰭起點;第二背鰭基部較長,前方數鰭條較短,向後各鰭條漸長,後部鰭條平放時幾乎伸達(雄)或遠不達(雌)尾鰭基。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同形,幾乎等高,後部鰭條平放時不伸達尾鰭基。胸鰭寬圓,下側位,後端不伸達肛門。腹鰭小,基底長小於腹鰭全長的1/2,左、右腹鰭癒合成一吸盤,稍短於胸鰭,其系膜邊緣平直。尾鰭長圓形,稍短於頭長。
液浸標本的體呈灰褐色,腹部淺色。頭部眼前和眼後下方各具1條黑色短紋,上、下唇邊緣黑色。體背面具許多暗色橫斑;體側具5個較大黑斑,最後面的黑斑位於尾鰭基中部,每一個大黑斑由2個相連的三角形小黑斑組成。此外,體側還散具許多小黑點。第一背鰭第五與第六鰭棘間有1黑斑,第二背鰭具多條暗色點紋。臀鰭、腹鰭和胸鰭淺
色。胸鰭基部具2個暗斑。尾鰭具8條暗色點橫紋。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分布於南海和東海(中國近海)沿岸
國外分布: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