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人民起義(爪哇戰爭)

爪哇人民起義

爪哇戰爭一般指本詞條

爪哇人民起義,是1825—1830年爪哇人民反對荷蘭殖民統治的大規模起義。由日惹王國蘇丹的長子蒂博尼哥羅領導,故又稱蒂博尼哥羅起義或爪哇戰爭

1816年荷蘭恢復對印尼的統治後,加強對當地人民的壓榨,並損害當地封建主的利益,激起各階層人民不滿。起義導火線是荷殖民當局修建公路,強行通過蒂博尼哥羅領地德卡列佐的伊斯蘭墓地。

1826年10月15日,蒂博·尼哥羅率軍進攻殖民軍總部所在地梭羅,在卡窩克地區戰敗負傷,被迫撤退。此後,戰爭進入相持階段。1827年7月起,荷軍採取堡壘戰術,每20~30公里修建一個堡壘,共建堡壘200多個,形成堡壘群,並以機動部隊圍剿起義軍。11月,起義軍在中爪哇北岸南旺地區發起新攻勢,連克數城,切斷三寶壟泗水蘇臘巴亞)之間的交通線,粉碎荷軍圍殲起義軍主力的企圖。荷軍在軍事圍剿的同時,加緊政治誘降活動,使部分封建主投降,1828年3月,南旺地區起義軍被殲,起義轉入低潮。1829年8月,蒂博尼哥羅率起義軍轉戰格利爾山區。翌年3月,殖民當局以談判為名誘捕蒂博尼哥羅,起義失敗。以游擊戰對抗堡壘戰是此次起義的主要特點。

這次戰爭雖然以起義者的失敗而告終,但它沉重打擊了荷蘭的殖民統治,揭開了19世紀中葉亞洲民族解放鬥爭高漲的序幕。

基本介紹

  • 名稱:爪哇人民起義
  • 發生時間:1825年—1830年
  • 地點爪哇島
  • 參戰方:荷蘭;蒂博尼哥羅起義軍
  • 結果:荷蘭獲勝
  • 參戰方兵力:荷蘭 50,000人
    爪哇 100,000人
  • 傷亡情況:荷蘭 死亡15,000人
    爪哇 死亡20,000人
    死亡200,000爪哇人
  • 主要指揮官:科克;蒂博尼哥羅
事件背景,過程,歷史評價,失敗原因,歷史意義,

事件背景

爪哇是“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最主要的島嶼,呈狹長形,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除生產稻穀、玉米橡膠甘蔗椰子外,還盛產著名的金雞納霜咖啡油棕、可可、各種香料等熱帶作物。16世紀初,西方殖民者接踵而至。1602年荷蘭三級會議批准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並授予該公司擁有東起好望角、西至麥哲倫海峽廣大地域內的貿易壟斷權,還準予在該區域內招募軍隊、建築炮台、發行貨幣、任免官吏,以及向外國宣戰和締結條約。從此荷蘭殖民者對東南亞展開了一系罪惡的武裝侵略和野蠻掠奪活動。由於安汶島和班達島的居民暗中反對東印度公司壓低香料收購價格,將豆蔻等賣給其他國家的商人,荷蘭殖民者把班達島1.5萬居民殺戮殆盡,安汶島居民也從15萬減至5萬人。1619年,荷蘭侵占雅加達,並以此作為侵占整個爪哇島和其他島嶼的中心據點。爪哇島上的馬打蘭王國、萬丹王國等土著政權先後淪為荷蘭的殖民地或保護國。荷蘭殖民者還大搞骯髒的奴隸貿易,甚至到中國東南沿海劫虜居民為奴。為了適應資本原始積累和商人集團的利益,東印度公司採取壟斷貿易制、強迫供應制、強迫種植制以及奴隸勞役制等超經濟剝削手段,對爪哇人民進行了敲骨吸髓的壓榨。為反抗殖民統治,爪哇人民展開了鬥爭,如1666—1669年望加錫人民反荷鬥爭、1676—1679年特魯諾佐約領導的反荷起義、1683—1707年著名的蘇拉巴蒂反荷大起義、1750—1755年的萬丹人民起義。1798年東印度公司解散,印尼由荷蘭政府直接統治。
1806年,拿破崙占領荷蘭,爪哇成為法國屬地。1811年英國侵略軍占領爪哇,並於1816年將爪哇歸還荷蘭。但這時停泊在爪哇各港口的商船中,英、美兩國居多,荷蘭被遠遠甩在後邊。缺乏本國工業基礎的荷蘭無力與工業發達的英美等國競爭,加上剛擺脫拿破崙的控制,國庫空虛,迫切希望從海外殖民地廣進財源。
於是,荷蘭殖民當局又重操東印度公司時代的剝削手法,繼續推行竭澤而漁的野蠻掠奪政策。殖民者巧立各種苛捐雜稅,到處設關立卡。殖民者還嚴格限制封建王公的權力,並蠶食其領地,禁止封建主把土地租給外國種植園主,預收的租金也必須退還,這嚴重侵害了封建主們的利益,引起他們極大的不滿。1825年7月20日晚,殖民當局不顧日惹蘇丹之子蒂博尼哥羅的反對,用大炮把其領地上的穆斯林墳墓轟平開路。具有反荷思想的蒂博尼哥羅逃往斯拉朗,在那裡樹起了起義大旗,號召人民對殖民者進行聖戰。短期內,近6萬人回響號召,參加起義。起義軍以斯拉朗為中心開展游擊戰,以圍點打援戰術殲滅大量殖民軍。

過程

蒂博尼哥羅及其叔父莽古甫美在斯拉朗成立起義總指揮部,號召人民 進行一場“反對一切歐洲人”的聖戰。不滿殖民政策的77名封建王公貴族也攜家帶眾加入起義軍。伊斯蘭教學者奇阿依·摩佐帶著一大群伊斯蘭教學生投奔起義軍。起義軍很快發展到6萬多人。
蒂博尼哥羅領導的爪哇人民大起義分三個階段。起義軍採用游擊戰術,多次擊敗殖民軍,並於1825年10月在德格索建立爪哇伊斯蘭王國,自稱蘇丹兼最高宗教首領。其叔父莽古甫美為最高顧問,奇阿依·摩佐為宗教顧問,雅貝依親王為統帥。他整頓軍隊,將全軍分為每支500—1000人的若干部隊,靈活機動打擊敵人,很快控制日惹絕大部分地區和梭羅西部地區。起義的高潮到來了。1826年4月,起義軍開闢了東北、南部和中部3個戰場,並取得赫赫戰果,有效控制了明諾列和婆羅浮屠,直到勃羅科河之間的地區,切斷了孤守明諾列的荷軍與馬吉冷荷軍的聯繫。1826年6月,起義軍為堅守勃列列,與具有強大火力的敵人展開了激烈戰鬥,最後全部壯烈犧牲。7月,起義軍德克梭大本營在敵人猛攻之下失守。此後,為避免同敵人主力決戰,起義軍多次轉移,但一有機會就會反退為攻。7月30日,蒂博尼哥羅消滅了從巴拉斯開往登柏爾的荷蘭軍隊,8月2日又在日惹地區全殲了梭羅王的土著附庸軍隊。8月,他又利用圍城打援的戰術發動了德朗古和格基宛兩個戰役,不僅喚起了梭羅東部地區的反荷起義,而且占領了德朗古地區,使日惹首府成為一座孤城。至此,起義軍幾乎解放了整個日惹和梭羅以西地區,起義發展到頂峰。
1826年9月底,年輕的義軍指揮官申托特率部隊在卡窩克西部地區擊敗了荷軍和附庸軍的進攻。10月15日,在宗教顧問摩佐的勸促下,蒂博·尼哥羅率軍進攻殖民軍總部所在地梭羅,起義軍在卡窩克同荷軍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陣地戰,雖然起義軍將士浴血奮戰。但無法抵抗敵軍猛烈的炮火。起義軍主力傷亡慘重,蒂博尼哥羅也受傷,被迫撤退。卡窩克一戰是起義軍攻勢的失利,標誌著起義高潮已經過去,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這一階段,起義軍仍然堅持游擊戰,在1826年12月的葛都戰役中打得殖民軍七零八落。在西部戰場,戰鬥也十分激烈。但是,有兩個因素使起義軍處於越來越被動和不利的局面。卡窩克戰 役的失利,使一些王族首領意氣消沉,在荷蘭殖民者拉攏勸降的攻勢下,紛紛叛變。掌握葛都戰區指揮權的王族三兄弟首先叛變投敵,緊接著東部戰場的兩名起義軍將領也率部投降。與此同時,荷蘭殖民軍頭子科克通過兩年的較量找到了對付游擊戰的有效辦法,即堡壘戰術。隨著一批批裝備精良的援軍源源而來,科克於1827年7月開始實施圍剿起義軍的新戰略,妄圖把起義軍封鎖在勃羅科河以西和波科宛多河以東的狹長地帶並加以殲滅。
在同起義軍進行兩次停戰談判失敗後,荷軍加強攻勢,劃分三個戰區,大力推行堡壘作戰辦法。荷軍在游擊區各要道先後修築了200多個堡壘,並派出14支騎兵隊來回巡邏。蒂博尼哥羅在卡窩克戰役失利後重新組織起義軍隊伍,把隊伍分成若干支,每支有自己的名稱、旗幟,成為相持階段堅持游擊區武裝鬥爭的中堅力量。在敵人強大攻勢面前,起義軍多次重創荷軍,跳出圍追堵截的封鎖網,突破敵人的防線,取得無數次勝利。1828年12月,申托特率領起義軍猛烈襲擊了駐守囊固朗堡壘的荷軍,擊斃了荷軍將領范·印恩和土著附庸軍指揮官勃朗維達納。這是起義軍在艱難歲月里取得的名震遐邇的大勝仗。申托特在戰役中展示出非凡的軍事才幹,蒂博尼哥羅遂任命他為起義軍總司令。
1828年底,就在申托特獲勝的同時,起義軍的高級領導、宗教顧問摩佐叛變投敵,這一事件標誌著起義軍走向低谷。在摩佐的帶動和荷蘭殖民軍的誘降攻勢下,起義軍的許多高級將領接二連三地向荷軍投降。1829年9月,已是古稀之年、身為起義軍最高顧問的莽古甫美投向敵人懷抱。10月24日,連在戰場上威震敵膽的申托特也變節投敵。掌握後期起義軍最高作戰指揮權的申托特的投降,使起義軍遭受了滅頂之災。此後,雖然蒂博尼哥羅仍機智英勇地同敵人周旋,但起義軍面臨的困難形勢日益嚴重。起義軍最堅定的將領雅貝依在殘酷的圍剿中戰死沙場,被荷軍五馬分屍,起義軍其他首領有的壯烈犧牲,有的落入敵人的魔掌,有的投敵叛變,蒂博尼哥羅身邊的義軍將領越來越少,起義軍的力量一天天被削弱。
1830年2月,蒂博尼哥羅也產生了同敵人談判的幻想。從2月16日到3月28日,他一步步走入敵人的圈套。當他在談判桌上提出建立獨立國家的要求時,立即被逮捕。5月3日,他同家人一起被流放到蘇拉威西島。轟轟烈烈的爪哇人民大起義以失敗而告終。

歷史評價

爪哇人民大起義在初期之所以能取得輝煌戰果,主要原因是人民民眾包括華僑的大力支持和土著附庸軍隊的消極厭戰。同時,起義軍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也是重要原因。
當起義烈火迅猛燃燒時,蒂博尼哥羅就清醒地認識到,他面對的敵人是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殖民軍,它還有一批作戰經驗豐富的指揮官。起義軍人多勢眾,有滿腔的怒火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這是能壓倒敵人的重要因素,但起義軍沒有經過任何軍事訓練,武器主要是木棒、竹矛、刀劍等冷兵器,缺乏大炮等重型武器和槍枝彈藥,因此無法同敵人展開大規模的正面作戰(包括陣地戰攻堅戰)。蒂博尼哥羅確立了游擊戰的軍事路線,採用聲東擊西的戰術,或利用有利地形打伏擊戰,或打夜襲戰,或拖垮敵軍然後突然包抄猛擊。這種神出鬼沒的游擊戰使荷軍疲於奔命,士氣消沉,敵軍由於疲勞過度死亡的竟比戰死的還多。
但是這種戰略戰術要求起義軍逐步向正規軍過渡,不斷建立根據地,從人民民眾中補充兵源和給養。一旦變成純粹的消耗戰,不能向新的軍事水平發展,起義軍的戰果就無法鞏固和擴大,革命力量也會因敵人的軍事和心理攻勢而不斷遭到削弱。蒂博尼哥羅恰好走上了這一由轟轟烈烈到被動失敗的道路。

失敗原因

爪哇人民大起義之所以由強轉弱、最終失敗,除了上述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存在根本缺陷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原因:
兵力對比上敵我懸殊。荷軍除調遣大批武器精良、訓練有素的援軍(最多時達2.1萬人)外,還在游擊區修築了數百個堡壘,將起義軍的活動區分割、封鎖。
起義領袖蒂博尼哥羅是一個伊斯蘭教徒,他把起義納入排斥異教徒的“聖戰”範圍內,限制了不同信仰的居民一同參加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甚至被殖民者所利用。
蒂博尼哥羅雖然愛國反荷,但他囿於封建主階級本質的束縛,沒有在進行武裝鬥爭的同時進行政治和經濟革命,廣大民眾的利益和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因而無法把民族解放戰爭從一個勝利推向另一個勝利,只能成為曇花一現。
起義缺乏強有力的統一領導,許多地區的起義是自發的,他們各自為戰,無法形成拳頭,易被分割和各個擊破。起義軍雖以游擊戰為主,但卻沒有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一旦革命高潮過去,失去戰爭主動權,起義軍就被迫四處逃散。
封建王公貴族紛紛投降叛變,加速了起義失敗。

歷史意義

雖然爪哇人民大起義失敗了,但它消滅荷軍1.5萬多人,使敵人耗資2000萬荷蘭盾,燒毀了無數種植園,懲辦了許多殖民官吏,強烈地震撼了荷蘭殖民者的統治,為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樹立了榜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