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峰月

《爐峰月》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選自《陶庵夢憶》卷五。文章記敘了作者與友人登上爐峰絕頂看月的奇險經歷。爐峰不僅山勢高絕,而且有遇虎的危險,作者等人置身此地看月,覺得“山中草木都發光怪,悄然生恐”,這不同於在西湖看月時的閒雅心境。結尾借外人的傳言,類比謝靈運被誤作山賊的事,又使全文增添了幾分幽默、風趣的色彩。全文短小而有波折,富有情趣。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爐峰月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岱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
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爐峰月(1)
爐峰絕頂,復岫回巒(2),斗聳相亂(3),千丈岩陬牙橫梧(4),兩石不相接者丈許,俯身下視,足震懾不提前。王文成少年曾趵而過(5),人服其膽。余叔爾蘊以氈裹體,縋而下(6),余挾二樵子,從壑底搲而上(7),可謂痴絕。丁卯四月(8),余讀書天瓦庵,午後同二三友人登絕頂,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勝期難再得,縱遇虎,亦命也。有虎亦有道(9),夜則下山覓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10)?”語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簡石上,是日,月正望(11),日沒月出,山中草木都發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與策杖而下。行未數武(12),半山嘄呼(13),乃余蒼頭同山僧七八人(14),持火燎、靿刀、木棍,疑余輩遇虎失路,緣山叫喊耳。余接聲應,奔而上,扶掖下之。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數十把(16),大盜百餘人,過張公嶺,不知出何地?”吾輩匿笑不之語。謝靈運開山臨澥(17),從者數百人,太守王琇驚駭,謂是山賊,及知為靈運,乃安。吾輩是夜不以山賊縛獻太守,亦幸矣。

作品譯文

丁卯年四月,我在天瓦庵讀書,午後和兩三個友人登上絕頂,看夕陽西照。一個朋友說:“稍停片刻,等到月亮出來再回去。這美景難再看到,就算遇到老虎,也是天命。況且老虎也有生活規律,夜裡下山找豬、狗來吃,怎會上山也來看月亮?”他說的也有道理。於是四人座在金簡石上。這天,正是農曆十五,太陽下山月亮就出來了,山中的草木都發出怪異的光色,不覺讓人害怕。月色很亮道路也清晰,大家互相扶持著下山。沒走多遠,半山有人叫喊,原來是余蒼頭(蒼頭:傭人)和七八個山僧,手持火把、刀、木棍,以為我們遇到老虎迷失了道路,沿著山路叫喊。我回應,他們跑上來,駕扶著我們下了山。第二天,山那邊有人傳言:“昨晚半夜,有幾十個火把,一百多個大盜,經過張公嶺,不知從哪裡來的?”我們暗笑沒有回答。從前謝靈運進山遊玩,跟隨的人有數百,太守王大驚,以為是山賊,後來知道是謝靈運,才放心。我們那天晚上沒有被讓當作山賊綁起來送到太守那裡,也算幸運了。

作品注釋

(1)爐峰:紹興城南會稽山一峰 香爐峰
(2)岫:峰巒、山谷。
(3)斗聳:陡峭高聳。斗:通“陡”。
(4)陬(zōu)牙橫梧:形容山勢犬牙交錯。陬:山腳。梧:牴牾。
(5)王文成:即王守仁(1472—1528),明代陽明學派的代表人物。趵:跳躍。
(6)縋(zhuì):用繩懸人下墜。
(7)搲(wǎ):爬。
(8)丁卯:1627年(明熹宗天啟七年)。
(9)有道:這裡指有常規。
(10)渠:它。此處指虎。
(11)政望:農曆十五日。政:通“正”。
(12)武:半步。
(13)嘄(jiāo):叫喊。
(14)蒼頭:奴僕。
(15)靿刀:插在靴筒里的短刀。
(16)火燎:火炬。
(17)謝靈運:南朝宋文學家。“嘗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臨海太守王琇驚駭,謂為山賊,徐知是靈運,乃安。”(《宋書·謝靈運傳》)澥(xiè):海。

作者簡介

張岱(1599—1684),晚明散文家。字宗子,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自號蝶庵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僑寓杭州。明亡後按發入山,安貧著書。張岱出身於一個仕宦家庭,他在文學上沿襲公安派竟陵派的主張,反對桎梏性靈的復古主義,提倡任情適性的文風。但又不為公安派和竟陵派所囿,能吸取兩家之長,棄兩家之短。其作品題材範圍廣闊,於描寫山水景物之外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明亡後,他隱跡山居,在國破家亡之際,回首二十年前的繁華靡麗生活,寫成《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兩書,以抒發他對故國鄉土的追戀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