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渴,讀音是zào kě。意思是①口渴。②乾燥,迫切需要水分。
基本介紹
- 拼音:zào kě
- 釋義:①口渴。②乾燥,迫切需要水分
燥渴,讀音是zào kě。意思是①口渴。②乾燥,迫切需要水分。
燥荻枯柴。——《資治通鑑》(3)又如:燥吻(乾燥的嘴唇);燥坼(乾燥坼裂);燥勁(乾燥強勁);燥剛(乾燥剛勁);燥氣(乾燥之氣);燥急(乾渴得利害);燥渴(口渴)(4)焦急,焦躁 [impatient]往往燥心污筆。——宋·...
虛熱渴,病證名。因氣虛或陰虛內熱所致的渴證。《聖濟總錄》卷五十九:“人因勞傷府藏,或大病後未復,榮血不足,陰虛於內,則生內熱,熱則津液燥少,故渴而引飲,飲不能多,多則腹滿不消,氣虛不勝於水故也。”氣虛燥渴引...
治大渴(《千金方》)。4、五汁飲:梨汁、荸薺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各酌量,和勻涼服,治溫病熱甚,口中燥渴(《溫病條辨》)。口渴,渴欲飲水,宜少少與飲之,不宜暴飲過量,當防水停飲聚為害。飲食宜清淡。
活血潤燥生津飲,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入門》卷八。具有活血,潤燥,生津之功效。主治燥渴。歌訣 活血潤燥生津飲,二冬熟地兼瓜萎;桃仁紅花及歸芍,利秘通幽善澤枯。組成 天門冬、麥門冬、五味子、瓜蔞仁、麻子仁、甘草、當歸、生...
《醫學集成》:“少陰熱證,脈沉數,心煩口燥,咽乾咽痛,燥渴便結,法主六一順氣湯:枳實、厚朴、芒硝、大黃、柴胡、黃芩、白芍、甘草。⋯⋯厥陰熱證,脈沉弦,舌卷囊縮,煩躁厥逆,消渴便硬,法主六一順氣湯或大承氣湯。”《...
紫雪丸,是一種用於小兒五疳兼腹肚虛脹,疳氣煩悶,或時燥渴的藥物。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米飲湯送下;5歲、10歲只可服5丸,臨時加減。組成 大黃2分,黃連2分,代赭2分,硃砂少許,麝香少許,杏仁(去皮尖,別研)1兩,...
方劑主治 如瘡已出,或起發,或收靨,一向渴不止者。痘疹,便實燥渴,津液枯耗,中氣不足,血熱不榮,斑點不化。製備方法 上銼細。用法用量 加糯米1合,淡竹葉7片,水1盞煎,米熟去滓,溫服。附註 人參麥門冬散(《準繩·...
圖書目錄 上卷 陰陽 三陰三陽 臟腑 五臟 六腑 寒熱 虛實 飲食 治養 時序 標本 生死愈劇 經絡 營衛 關格 氣味 清濁 中卷 津液 頸項 足膝 肩脊背 四肢 皮膚 咽喉 胸脅 九竅 三焦 大小便 外淫 內傷 中風 癘風 燥渴 下卷 ……
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是一種中成湯藥,主要適用於寒溫實熱已入陽明之府,燥渴嗜飲涼水,脈象細數的人。方劑名稱 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 藥物組成 生石膏(搗細)3兩,知母1兩,人參6錢,生山藥6錢,粉甘草3錢。處方來源 ...
仙露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學衷中參西錄》。具有清熱解毒,養陰生津之功效。主治寒溫陽明證,表里俱熱,心中熱,嗜涼水,而不至燥渴,脈象洪滑,而不至甚實,舌苔白厚,或白而微黃,或有時背微惡寒者。組成 生石膏(搗細)三兩...
葛根散,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二十七。主治陽毒傷寒,身熱如火,頭痛燥渴,咽喉乾痛。方劑組成 葛根(銼)三分,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大黃(銼,醋炒)、甘草(炙,銼)各半兩,朴消一兩。用法用量 上為散。每...
口常燥渴,加麥冬一錢,怔忡驚悸,加棗仁一錢,益智一錢,天員十個。先天大造丸(兼服助胎尤妙)紫河車(一具,壯盛頭胎者佳,如新鮮者挑去血筋,和酒漿煮爛,入藥搗勻) 山藥(一兩)人參(一兩五錢) 歸身(二兩五錢) ...
豆蔻苓砂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四聖心源》卷十。具有開郁降濁,清膽火,行肝血之功效。主治中氣鬱阻,胃土不降。胎孕初結,噁心嘔吐,昏暈燥渴。組成 白蔻(生研)一錢,杏仁二錢,甘草一錢,砂仁(炒,研)一錢,芍藥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