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建宜居城市理論與實踐》是關於宜居城市營建的專著,是關於如何規劃、設計宜於“普通人”生活和居住的城市環境的論著。城市發展到現代信息化、生態和網路時代,城市問題包羅萬象,人類需求又錯綜複雜,城市環境設計的複雜程度,已遠遠超出了以建築學為基礎的、傳統的城市規劃和設計的理論、方法、內容的範疇。《營建宜居城市理論與實踐》試圖通過對近些年來國內、國外宜居城市環境營建的實踐、實例的調研、分析,以及對近幾年來筆者親身參與的規劃設計的工作實踐的總結,從整體和巨觀的視點,從不同的側面和層面,著重探討和論述營建宜居城市的理論、原則以及有效進行宜居城市規劃設計的方式和具體規劃設計手法。
基本介紹
- 書名:營建宜居城市理論與實踐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頁數:339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作者:胡寶哲
- 出版日期:2009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1210366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營建宜居城市理論與實踐》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胡寶哲,1981年北京清華大學畢業,獲建築學士;1986年清華大學畢業。獲城市規劃碩士;1993年日本東京大學畢業,獲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講師,日本丹下健三都市建築設計研究所高級建築師。現任美國貝禾設計公司(BHA DeSign Inc.)首席設計師、合伙人,註冊城市規劃師/建築師,美國建築師學會會員(A.AIA),教授級高級建築師。主持的城市規劃工程曾獲1994年度建設部試點小區規劃設計一等獎、浙江蟠龍湖度假村規劃設計競賽第一名,主持的建築設計項目獲SBH國際建築設計競賽一等獎、北京華鑫商務會館(新華聯麗港)設計競賽第一名等。40多篇學術論文及設計作品曾在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地區、日本、美國、韓國和芬蘭的專業雜誌及國際會議上發表。主要著作有 《Toward PedeStrian-Friendly Environmcnt》,《東京商業中心改建開發》等
圖書目錄
前言
1 宜居城市概述
1.1 城市環境意識
1.1.1 城市環境
1.1.2 城市環境意識
1.1.3 城市環境改造
1.1.4 環境改善三大措施
1.2 宜居城市的概念和標準
1.2.1 背景資料
1.2.2 宜居概念和標準
1.2.3 宜居要素
1.3 營建理論、方法和課題
1.3.1 理論構架
1.3.2 營建理論和方法
1.3.3 研究課題
2 人性化理念
2.1 滿足人的需求
2.1.1 關於“人性化”
2.1.2 人的需求問題
2.2 環境的人性化
2.2.1 交通出行環境——人性化城市建設的重點
2.2.2 人性化城市方策
2.3 細節與舒適性
2.3.1 道路交通設施
2.3.2 公共服務和便利設施
2.3.3 公共空間方面
2.3.4 規劃和功能布局
2.3.5 城市管理方面
2.3.6 步行環境方面
2.3.7 停車方面
2.4 行為與建築環境
2.4.1 建築環境與人流分布
2.4.2 建築環境與行為特徵
2.4.3 廣場活力影響要素
3 營建的系統觀
3.1 內涵與意義
3.2 空間和時間
3.3 步道空間的系統化
3.3.1 步行者權益
3.3.2 步道空間的分類
3.3.3 步道空間系統的營建
3.4 綠化和公共空間系統
3.4.1 項鍊式
3.4.2 “魚骨狀”結構
3.4.3 網路式
3.5 “動”“靜”空間的系統化
3.6 環境細部的系統化
3.7 小規模地段的系統化設計
4 永續發展觀
4.1 關於永續發展觀
4.2 城市的永續發展課題
4.3 永續發展的衡量標準
4.4 永續發展的主要措施
4.4.1 城市選址與布局
4.4.2 生態優先與植被綠化
4.4.3 水資源保護和利用
4.4.4 高滲透性鋪裝材料
4.4.5 節能和永續能源利用
4.4.6 “綠色”生態建築技術
4.4.7 屋頂及立體綠化
4.4.8 交通方式
4.4.9 自然和人文環境
4.4.10 場地要求方面
5 城市景觀與特色
5.1 關於景觀與特色
5.2 城市特色的塑造
5.2.1 因地制宜
5.2.2 傳承傳統
5.2.3 城市標誌
5.2.4 城市輪廓線
5.2.5 建築環境品質
5.2.6 城市雕塑
5.2.7 色彩基調
5.3 城市景觀體系
5.3.1 體系的內容
5.3.2 體系的規劃
5.4 規劃設計實例
5.4.1 連雲港國際商務中心
5.4.2 包頭稀土工業園區
5.4.3 杭州華達商業綜合體
5.4.4 武漢長江紫都
5.4.5 宜昌國際會展中心及周邊地區規劃設計
6 立體化營建
6.1 需求與資源——立體化的必然性
6.2 綜合立體開發
6.2.1 大型化和多功能化
6.2.2 與公共和基礎設施一體化
6.2.3 人工地坪與立體交通系統
6.3 多層面道路及公交系統
6.3.1 捷運系統
6.3.2 其他大容量軌道交通
6.3.3 地下公車專用道
6.4 豎向便捷度與立體步道體系
6.4.1 關於豎向便捷度
6.4.2 立體步道體系
6.4.3 高架步道分類和體系營建
6.5 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
6.5.1 發展歷史和分類
6.5.2 地下街與地下城
6.5.3 課題與發展趨勢
6.6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
6.6.1 利用高低差進行人車分流
6.6.2 營建立體公共空間
6.6.3 城市環境美化
6.7 實例分析
6.7.1 東京
6.7.2 明尼阿波利斯
6.7.3 那不勒斯
6.7.4 西雅圖中心區
6.7.5 北京CBD核心區和西苑商業區
6.7.6 大阪江坂公園
6.7.7 幕張新都心
7 公共空間的多元化
7.1 公共空間的本質
7.2 完善既有空間環境特徵
7.3 公共空間的環境改善
7.3.1 環境改善內容
7.3.2 街道環境改善
7.4 室內公共空間
7.4.1 共享大廳
7.4.2 室內街道
8 公眾參與和規劃立法
8.1 公眾參與和決策程式
8.1.1 現狀與課題
8.1.2 規劃和決策程式
8.1.3 主動和積極參與
8.1.4 程式的建立
8.2 公眾參與的內容、形式和特點
8.2.1 公眾參與的內容
8.2.2 公眾參與的形式
8.2.3 公眾參與的特點
8.3 規劃立法的意義和內容
8.3.1 國外規劃立法情況
8.3.2 規劃立法主要內容
8.4 規劃立法的主觀性
主要參考文獻
結語與謝詞
1 宜居城市概述
1.1 城市環境意識
1.1.1 城市環境
1.1.2 城市環境意識
1.1.3 城市環境改造
1.1.4 環境改善三大措施
1.2 宜居城市的概念和標準
1.2.1 背景資料
1.2.2 宜居概念和標準
1.2.3 宜居要素
1.3 營建理論、方法和課題
1.3.1 理論構架
1.3.2 營建理論和方法
1.3.3 研究課題
2 人性化理念
2.1 滿足人的需求
2.1.1 關於“人性化”
2.1.2 人的需求問題
2.2 環境的人性化
2.2.1 交通出行環境——人性化城市建設的重點
2.2.2 人性化城市方策
2.3 細節與舒適性
2.3.1 道路交通設施
2.3.2 公共服務和便利設施
2.3.3 公共空間方面
2.3.4 規劃和功能布局
2.3.5 城市管理方面
2.3.6 步行環境方面
2.3.7 停車方面
2.4 行為與建築環境
2.4.1 建築環境與人流分布
2.4.2 建築環境與行為特徵
2.4.3 廣場活力影響要素
3 營建的系統觀
3.1 內涵與意義
3.2 空間和時間
3.3 步道空間的系統化
3.3.1 步行者權益
3.3.2 步道空間的分類
3.3.3 步道空間系統的營建
3.4 綠化和公共空間系統
3.4.1 項鍊式
3.4.2 “魚骨狀”結構
3.4.3 網路式
3.5 “動”“靜”空間的系統化
3.6 環境細部的系統化
3.7 小規模地段的系統化設計
4 永續發展觀
4.1 關於永續發展觀
4.2 城市的永續發展課題
4.3 永續發展的衡量標準
4.4 永續發展的主要措施
4.4.1 城市選址與布局
4.4.2 生態優先與植被綠化
4.4.3 水資源保護和利用
4.4.4 高滲透性鋪裝材料
4.4.5 節能和永續能源利用
4.4.6 “綠色”生態建築技術
4.4.7 屋頂及立體綠化
4.4.8 交通方式
4.4.9 自然和人文環境
4.4.10 場地要求方面
5 城市景觀與特色
5.1 關於景觀與特色
5.2 城市特色的塑造
5.2.1 因地制宜
5.2.2 傳承傳統
5.2.3 城市標誌
5.2.4 城市輪廓線
5.2.5 建築環境品質
5.2.6 城市雕塑
5.2.7 色彩基調
5.3 城市景觀體系
5.3.1 體系的內容
5.3.2 體系的規劃
5.4 規劃設計實例
5.4.1 連雲港國際商務中心
5.4.2 包頭稀土工業園區
5.4.3 杭州華達商業綜合體
5.4.4 武漢長江紫都
5.4.5 宜昌國際會展中心及周邊地區規劃設計
6 立體化營建
6.1 需求與資源——立體化的必然性
6.2 綜合立體開發
6.2.1 大型化和多功能化
6.2.2 與公共和基礎設施一體化
6.2.3 人工地坪與立體交通系統
6.3 多層面道路及公交系統
6.3.1 捷運系統
6.3.2 其他大容量軌道交通
6.3.3 地下公車專用道
6.4 豎向便捷度與立體步道體系
6.4.1 關於豎向便捷度
6.4.2 立體步道體系
6.4.3 高架步道分類和體系營建
6.5 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
6.5.1 發展歷史和分類
6.5.2 地下街與地下城
6.5.3 課題與發展趨勢
6.6 地形地貌的有效利用
6.6.1 利用高低差進行人車分流
6.6.2 營建立體公共空間
6.6.3 城市環境美化
6.7 實例分析
6.7.1 東京
6.7.2 明尼阿波利斯
6.7.3 那不勒斯
6.7.4 西雅圖中心區
6.7.5 北京CBD核心區和西苑商業區
6.7.6 大阪江坂公園
6.7.7 幕張新都心
7 公共空間的多元化
7.1 公共空間的本質
7.2 完善既有空間環境特徵
7.3 公共空間的環境改善
7.3.1 環境改善內容
7.3.2 街道環境改善
7.4 室內公共空間
7.4.1 共享大廳
7.4.2 室內街道
8 公眾參與和規劃立法
8.1 公眾參與和決策程式
8.1.1 現狀與課題
8.1.2 規劃和決策程式
8.1.3 主動和積極參與
8.1.4 程式的建立
8.2 公眾參與的內容、形式和特點
8.2.1 公眾參與的內容
8.2.2 公眾參與的形式
8.2.3 公眾參與的特點
8.3 規劃立法的意義和內容
8.3.1 國外規劃立法情況
8.3.2 規劃立法主要內容
8.4 規劃立法的主觀性
主要參考文獻
結語與謝詞
文摘
1 宜居城市概述
1.1 城市環境意識
城市是人類創造的偉大成就,是人類文明和物質成就的集中體現,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城市不是一種巨大的、偶然事件的產物。確切可考的四千多年的城市發展歷史表明,城市產生於農業文明,發展在工業社會,需要在隨之而來的生態文明中完善,這是目前對城市發展的規律、必然性的普遍認識和概括總結。
1.1.1 城市環境
什麼是城市環境?具體而言,城市環境是由物質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組成的。城市中的物質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兩大類構成要素。在自然環境構成要素中有大地、江河、湖泊、山川、空氣、水、植物、動物、礦藏資源等,人工環境構成要素中有建築、街道、廣場、公園、庭院、鐵路、橋樑、各類生活服務設施、捷運、市政基礎設施等。而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則包含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治安、文化氛圍、就業機會、社會保障和福利、教育水平、物價和消費水平、道德風氣等。
1.1 城市環境意識
城市是人類創造的偉大成就,是人類文明和物質成就的集中體現,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城市不是一種巨大的、偶然事件的產物。確切可考的四千多年的城市發展歷史表明,城市產生於農業文明,發展在工業社會,需要在隨之而來的生態文明中完善,這是目前對城市發展的規律、必然性的普遍認識和概括總結。
1.1.1 城市環境
什麼是城市環境?具體而言,城市環境是由物質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組成的。城市中的物質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兩大類構成要素。在自然環境構成要素中有大地、江河、湖泊、山川、空氣、水、植物、動物、礦藏資源等,人工環境構成要素中有建築、街道、廣場、公園、庭院、鐵路、橋樑、各類生活服務設施、捷運、市政基礎設施等。而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則包含經濟發展水平、社會治安、文化氛圍、就業機會、社會保障和福利、教育水平、物價和消費水平、道德風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