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芸香科石椒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有白虎草、松風草、臭草,岩椒草。株高達八十厘米,基部近木;分枝甚多,枝、葉灰綠色,稀紫紅色,嫩枝的髓部大而空心,小枝多。葉薄紙質,小
裂片 倒卵形、菱形或橢圓形,長1-2.5厘米,寬0.5-2厘米,背面灰綠色,老葉常變褐紅色。
花序 有花甚多,
花枝 纖細,基部有小葉;萼片長約1毫米;花瓣白色,有時頂部桃紅色,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6-9毫米,有透明油點;8枚雄蕊長短相間,
花絲 白色,
花葯 紅褐色;子房綠色,基部有細柄。分果瓣長約5毫米,子房柄在結果時長4-8毫米,每分果瓣有種子4粒,稀3或5粒;
種子 腎形,長約1毫米,褐黑色,表面有細瘤狀凸休。花果期7-11月。
生長環境 在中國
安徽 、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一帶常生長在海拔700-1000米的山地;在四川、雲南和西藏的多生於海拔1500-2800米山地草叢中或疏林下,山坡、路旁、林緣或山谷溝邊、土山或石岩山地。
分布範圍 臭節草產於中國長江以南各地,分布於中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西、廣東北部、台灣、西藏東南部;緬甸、不丹、尼泊爾、印度等也有分布。四川、貴州及雲南等省區。
臭節草
生長習性 小孢子發生及雄配子體發育: 在臭節草早期花葯的橫切面上,可以看到4個
角隅 處的表皮下分化出1列孢原細胞,孢原細胞分裂形成1-2列初生周緣細胞和1列初生造孢細胞,初生造孢細胞經多次分裂形成次生造孢細胞,次生造孢細胞再發育成小孢子母細胞,小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正四面體形四分體,其胞質分裂為同時型,從四分體剛釋放的小孢子細胞核位於中央,細胞質中無明顯液泡,部分花粉壁皺縮,隨著其胞質發生液泡化,小孢子體積增大,花粉壁加厚,逐漸成為單核靠邊期小孢子,而後小孢子進行有絲分裂形成大的營養細胞和小的透鏡狀生殖細胞,生殖細胞移向營養細胞的胞質里進一步形成二細胞成熟花粉。
花葯壁的發育: 孢原細胞時期,花葯的橫切面外部只有一層表皮,沒有產生分化,隨後孢原細胞進一步發育形成內外兩層細胞,外面的一層為初生周緣細胞與表皮貼近,裡面的一層為初生造孢細胞,次生造孢細胞時期,初生周緣細胞分裂分化為四層結構,1層藥室內壁、2層中層細胞及1層絨氈層,小孢子母細胞時期絨氈層細胞體積增大並液泡化,絨氈層細胞多核,腺質絨氈層,中層細胞並未解體;小孢子四分體階段到小孢子形成階段,中層趨於被吸收和解體,絨氈層細胞進一步發育,細胞核有融合現象發生,藥室內壁細胞開始擴大化,到花粉成熟時,中層被吸收為扁平帶狀的1層細胞,藥室內壁細胞徑向擴大,細胞壁纖維化加厚,表皮細胞趨於退化;絨氈層完全解體,只留下部分殘跡。
臭節草
大孢子發生和雌配子體發育: 臭節草子房著生於
花托 中部,花托基部有蜜腺,子房上位,中軸胎座,橫生胚珠,孢原細胞2-3個,從其中一個分化出來後形成周緣細胞和造孢細胞,造孢細胞直接發育為大孢子母細胞,周緣細胞經垂周和平周分裂從而使大孢子母細胞位於珠心表皮下端2層細胞之下,形成厚珠心型胚珠,大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時,在第1次分裂形成二分體,在二分體中進行第二次分裂形成直線形四分體,合點端的2個大孢子細胞稍大,在此後,珠孔端三個大孢子逐漸退化,先是核融解,而合點端的大孢子不退化形成功能大孢子,此後功能大孢子液泡化且體積增大,其細胞核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形成雙核細胞,此時退化的大孢子尚存遺蹟;雙核再一次分裂形成四核胚囊,合點端兩核較小,珠孔端兩核較大,四核再分裂一次,發育成八核胚囊,此時卵器由珠孔端較小卵細胞與2個指狀助細胞構成,中央為2個極核,合點端為3個三角狀的反足細胞,胚囊發育為蓼型;八核胚囊的3個反足細胞很快退化,而胚囊中央2個極核融合為一個次生核,形成高度液泡化的中央大細胞,卵器繼續發育,並發育良好,最終形成四細胞四核的成熟胚囊,此時外層珠被完全
木栓化 。
主要價值 臭節草的
全草 作草藥,味辛,苦。性溫或寒《參加石椒草》。據《植物名實圖考》記載,臭節草:“土醫采根搗漿,洗腫毒有效”。臭節草能清熱、散瘀、涼血、舒筋、消炎、截瘧、活血、解毒。主治風寒感冒,支氣管炎、咽喉炎、腮腺炎、皮下瘀血、瘧疾、
跌打損傷 ,胃腸炎,癰疽瘡腫,燙傷。又作驅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