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相思、燈台、雙合合、對月草、大葉對口蓮、穿心箭、排草、對經草、對口蓮、劉寄奴、鈴香、對葉草、蛇喳口、對月蓮、穿心草、紅元寶、尖金花、王不留行、大甲母豬香、葉抱枝、紅旱蓮、寶塔草、蛇開口、莽子草、野旱菸、叫珠草、翳子草、爛腸草、蜻蜓草、大劉寄奴、哨子草、散血丹、黃葉連翹、蠟燭燈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辛,性寒。
歸經
歸肝、脾經。
功效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活血調經,祛風通絡。
主治
吐血,咯血,衄血,血淋,創傷出血,腸炎,痢疾,乳癰,癰腫疔毒,燙傷,蛇咬傷,月經不調,痛經,白帶,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腰腿痛。外用還可治頭癬,口瘡,目翳。
相關配伍
1、治吐血,衄血:元寶草30g,銀花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2、治肺結核咯血:元寶草15-30g,百部12g,仙鶴草、紫金牛、牯嶺勾兒茶各15g。水煎服。一般需服藥1-3個月。(《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溏瀉:元寶草全草9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鮮品洗淨搗敷,或乾品研末外敷。
使用注意
無瘀滯者及孕婦禁服。
1、《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孕婦慎服,無瘀滯者忌服。”
2、《泉州本草》:“多服破氣,令人下利。”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0.2-0.8米,全體無毛。莖單一或少數,圓柱形,無腺點,上部分枝。葉對生,無柄,其基部完全合生為一體而莖貫穿其中心,或寬或狹的披針形至長圓形或倒披針形,長(2-)2.5-7(8)厘米,寬(0.7-)1-3.5厘米,先端鈍形或圓形,基部較寬,全緣,堅紙質,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邊緣密生有黑色腺點,全面散生透明或間有黑色腺點,中脈直貫葉端,側脈每邊約4條,斜上升,近邊緣弧狀連結,與中脈兩面明顯,脈網細而稀疏。花序頂生,多花,傘房狀,連同其下方常多達6個腋生花枝整體形成一個龐大的疏鬆傘房狀至圓柱狀圓錐花序;苞片及小苞片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達4毫米,先端漸尖。花直徑6-10(-15)毫米,近扁平,基部為杯狀;花蕾卵珠形,先端鈍形;花梗長2-3毫米。萼片長圓形或長圓狀匙形或長圓狀線形,長3-7(-10)毫米,寬1-3毫米,先端圖形,全緣,邊緣疏生黑腺點,全面散布淡色稀為黑色腺點及腺斑,果時直伸。花瓣淡黃色,橢圓狀長圓形,長4-8(-13)毫米,寬1.5-4(-7)毫米,宿存,邊緣有無柄或近無柄的黑腺體,全面散布淡色或稀為黑色腺點和腺條紋。雄蕊3束,宿存,每束具雄蕊10-14枚,花葯淡黃色,具黑腺點。子房卵珠形至狹圓錐形,長約3毫米,3室;花柱3,長約2毫米,自基部分離。蒴果寬卵珠形至或寬或狹的卵珠狀圓錐形,長6-9毫米,寬4-5毫米,散布有卵珠狀黃褐色囊狀腺體。種子黃褐色,長卵柱形,長約1毫米,兩側無龍骨狀突起,頂端無附屬物,表面有明顯的細蜂窩紋。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草叢中或礦野路旁陰濕處。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台灣。
性狀鑑別
根細圓柱形,稍彎曲,長3-7cm,支根細小;表面淡棕色。莖圓柱形,直徑2-5mm,長30-80cm;表面光滑,棕紅色或黃棕色;質堅硬,斷面中空。葉對生,兩葉基部合生為一體,莖貫穿於中間;葉多皺縮,展平後葉片長橢圓形,上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下表面灰白色,有眾多黑色腺點。聚傘花序頂生,花小,黃色。蒴果卵圓形,紅棕色。種子細小,多數。氣微,味淡。
以葉多,帶花、果者為佳。
藥理作用
1、抗抑鬱作用。
2、抗腫瘤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從新》:“補陰。治吐血、衄血。”
2、《百草鏡》:“治跌仆閃腰挫疼,解毒。”
3、《簡易草藥》:“治痧症。”
4、《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小兒高熱,痢疾,腸炎,月經不調,白帶。”
附註
婦女疾病,胃部脹滿作痛,寐時出汗、醒時則漸收等疾病,用乾品較宜,或鮮品蒸後曬乾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