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里紅糖

燕里紅糖

據義烏縣誌記載,義烏的種蔗製糖歷史已有400餘年了。清順治年間,佛堂燕里村人賈惟承首先從溫州引進種蔗製糖之法,燕里村是義烏“甜蜜事業”的發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燕里紅糖
  • 主要原料:糖蔗
燕里紅糖簡介,

燕里紅糖簡介

據義烏《洋川賈氏燕里村譜》記載,佛堂鎮北的燕里村始建於1442年。村前是義烏北江與南江匯合形成的一大片十年九澇的黃沙灘;村後是隨山坡自高而下的一大片十年九旱的紅泥山坡地。500多年來,世世代代的燕里村民,就在如此貧瘠的土地上,扒土刨食。窮則思變,貧瘠的土地,培養了燕里村的村民“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第五代傳人賈維承(1604~1670),早在清順治年間,就在這黃沙、紅泥的土地上,從福建引進種植糖蔗的技術,製成了義烏紅糖。燕里村的紅糖成了佛堂鎮上出了名的“土特產”之後,義烏各地農民紛紛前來燕里村學種糖蔗和製作紅糖技術。有一首流傳了數百年的民謠,道出了燕里糖農種蔗製糖農活的情景:“廿三都的燕里村,那裡盡產‘義烏青’(紅糖);燕里的紅糖雖香甜,種蔗的農活四季忙;尤其到了入冬後,榨糖的農活苦連天;天寒地凍披除糖葉,劃破臉面和手腳;男女老少全家忙,一日三餐吃冷飯;糖車鋪里雖熱鬧,不分日夜和通宵;牛拉糖車繞圈走,絞出的糖水冰上流;飼糖接糖人,凍得直發抖;燒糖做糖人,熱得大汗流;燕里出糖名氣雖然好,有誰知道甜味當中有苦頭。”燕里村第十三代傳人賈禎淑,是以前燕里村內文化程度最高的清末秀才。他一生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糖蔗種植和紅糖製作的“鄉土文化”,為提升燕里紅糖的社會價值,作出了較大貢獻。1929年,佛堂鎮商會選送的“黃培記”義烏青(紅糖),在杭州西湖博覽會上獲得“特等獎”。為了發展義烏紅糖,浙江省政府於1933年撥款10.4萬元,由義烏縣實驗科出面,支持全縣糖農的種蔗。面積也由此發展到了有史以來最高數——2.5萬畝。由於許多剛參與種蔗製糖的農戶,缺少經驗,使紅糖質量不好,市場價格暴跌。惟有燕里村的紅糖,憑著“擺在桌上會爬,放入口中會烊,含到嘴裡清香,存放三年不爛”的過硬質量,名聲大躁,成了當時糖商在市場上搶購的紅糖。後來,各地糖農紛紛到燕里村向賈禎淑求取種蔗製糖的經驗,賈禎淑就收集了許多種蔗製糖的諺語,編寫成春季怎樣育苗,夏、秋季怎樣管理,入冬怎樣製糖的“種蔗製糖四季歌”送給大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