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燕尾鯧
- 拉丁學名:Hapaloyenys mucronatus (Eydoux et Souleyet)
- 別稱:十六枚、海猴、黑鰭髭鯛、金鼓、打鐵皮
- 界:動物界
- 目:鱸形目(PERCIFORMES)
- 科:鯧科
- 屬:鯧屬
形態特點,習 性,資源分布,經濟意義,
形態特點
燕尾鯧,俗稱灰鯧。鯧魚的一種。體卵圓形、側扁,吻短而圓鈍,眼較小,眼間隔寬而凸。口小,體被細小圓鱗,鱗易脫落。背鰭前部鰭條常延長,最長鰭條末端有時可伸達尾柄上,臀鰭與背鰭相對.前部鰭條有時可伸達尾鰭中部,無腹鰭,尾鰭分叉深,下葉延長。體背部灰黑色。腹部灰白色。各鰭黑色。棲息於水深30~70米的海區,攝食水母和毛蝦、磷蝦、糠蝦、橈足類等浮游甲殼動物,冬季在東南外海越冬,春季向近海作生殖洄游。大的可達400餘毫米,重1.5~2千克。用鯧魚簾、圍繒捕撈。
習 性
喜棲息於岩礁附近及內灣淺灘。為近海中下層洄游性魚類,棲息於水深30~70米的海區,冬季在東南外海越冬,春季向閩東近海作生殖涸游,魚群較分散,6—7月在閩東四鹼列島,山嵛南北和七星附近淺海產卵,這時較集群,懷卵量25—48.3萬粒。產卵後魚群往北作索餌洄游,魚群分散。秋季水溫下降,魚群往東南外海作越冬洄游。以水母、毛蝦、鱗蝦、糠蝦,橈足類等浮游甲殼動物為食;幼鯧主食箭蟲、小魚、中華哲水蚤、寬額假嶙蝦、節胸幼體等。體長一般為280—330毫米,大者可達400餘毫米,重3—4斤。閩東漁場是福建省灰鯧的主要產地之一, 5—6月在山牙附近海區、 6—7月在嵛山附近海區捕撈,汛期較長。捕撈工具以鯧魚鐮為主,圍繒也可兼捕。
主要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見於南海和東海,國外分布,日本, 朝鮮, 菲律賓。屬暖水性中上層魚類 。
同物異名 Pristipoma mucronata Eydoux et Souleyet, 1841;Hapalogenys analis Richardson, 1846
資源分布
主要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見於南海和東海,國外分布,日本, 朝鮮, 菲律賓。屬暖水性中上層魚類 。
經濟意義
為上等海產食用魚類,肉質肥美,頗受民眾歡迎,魚鱗可制裝飾品的發光面。福建省閩東漁場鯧魚年產量500一1500噸,其中燕尾鯧產量較高,、銀鯧次之。燕尾鯧資源豐富,具一定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