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燕子來舟中作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杜甫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燕子來舟中作
湖南為客動經春⑴,燕子銜泥兩度新⑵。
舊入故園嘗識主⑶,如今社日遠看人⑷。
可憐處處巢居室⑸,何異飄飄托此身⑹。
暫語船檣還起去⑺,穿花貼水益沾巾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湖南:洞庭湖之南,這裡即指潭州。動經春:動不動便又經歷了一個春天。動,不知不覺。
⑵兩度新:杜甫從大曆四年(769)春來到潭州。到現在已是第二個春天,已是第二次見到燕子銜泥了。
⑶故園:指詩人在洛陽、長安的舊居。
⑷社日: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這天是人們祭神祈求豐收的日子。遠看人:指仍然認識自己,遠遠地望著自已。
⑸巢居室:指燕子處處在人家屋室的樑上作窩。
⑹托此身:指詩人自己的到處漂泊求地安身。
⑺檣:船桅。
⑻沾巾:指詩人見燕子如此多情而動心落淚。
白話譯文
我飄泊到湖南為客,已過了整整一個春天,燕子如今也是第二次在此街泥築巢了。
以前你入我故園中曾經認識了我這主人,如今春社之日你卻遠遠地看我為陌生人。
可憐你到處築巢為家,卻沒有定居之所,與我飄飄蕩蕩,託身江湖沒有什麼不同。
桅桿上暫時同我說話,還是要飛起而去,穿花貼水飛去,我不禁淚越發濕了衣巾。
創作背景
此詩為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在長沙所作。大曆三年(768)正月,杜甫離開夔州出三峽,在江湘之間漂泊了一年。次年春,他為了投奔剛剛移任潭州刺史的韋之晉,攜家來到潭州。不幸剛到潭州韋便病故了。這樣,杜甫一家人只好以船為室,寄身水上,直到大曆五年春,仍然漂泊在潭州(今長沙)附近的湘江上。七律《燕子來舟中作》就是在這個時候寫的。
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徹底摧毀了杜甫的健康,他的頭髮幾乎全白了,前此不久又聾了左耳,在肺病、糖尿病和風疾的折磨下,詩人的生命之火行將燃盡。此時此際,懷念故鄉、眷戀京華成了詩人最強烈而執著的感情。狐死必首丘。他唯恐落個“終是老湘潭”(《樓上》)的下場,無論是山水雲月,還是草木蟲魚,都會牽動旅愁與鄉思。這時正值春天,江面上燕子頻頻來去。“樹密早蜂亂,江泥輕燕斜”,(《入喬口》)“岸花飛送客,牆燕語留人”。(《發潭州》)可見,燕子偶然落在杜甫的船上,或息倦翅片刻,或啄殘食一口,當時確實是司空見慣的情景。詩人睹物傷懷,即景抒情,寫下了這首感人至深的七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的前四句總寫客舟逢燕。
“湖南為客動經春,燕子銜泥兩度新”,詩人流落湖南不覺得已迎來第二個春天。“新”對“泥”而言。燕子於春季常銜水邊濕泥,築其新巢。“兩度新”也就是說詩人在這裡已兩見燕子銜泥築巢了。古人與動植物的直接接觸遠比現代人密切,對動植物的觀察也很仔細。他們習慣於根據各種生物的特性,賦於它們不同的象徵意義。燕子逐春而生,巢梁而居,所以常常被看作春天的象徵,它的鳴叫與飛舞又使人聯想到閒適安居的歡樂。杜甫很喜歡燕子,他雖然“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蹟》)已有十年,但是他始終辛苦經營,像築巢的燕子一樣,為給自己創造安穩的生活環境而不懈地努力。在這些日子裡,體態輕盈的燕子曾伴詩人度過了不少良辰美景,在詩人的佳篇秀句中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形象:“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泥融飛燕子,沙暖臥鴛鴦。”(《絕句》)“暫止飛鳥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堂成》)“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絕句漫興》)這一切都生動地留在詩人的記憶中。如今詩人在漂泊無定的時刻又看見了燕子,當然會產生他鄉逢故舊的感覺。
“舊人故園嘗識主,如今社日遠看人”,這兩句是對燕子形象的描繪。“舊人故園”,突出詩人對燕子一往深情。“嘗識主”,是詩人對燕子的推測。在詩人的心目中,這燕子被看作是往年在故鄉同室而居的燕子,它還記著自己的主人,遠道來舟中相會,不覺為之一喜。“遠看人”既畫出了燕子對詩人的同情與疑問,也流露出詩人的無限感慨。在這煙水渺渺之處,前途茫茫之際,詩人無依無靠,獨有燕來相就,倍感身世的淒涼。然而,燕縱識主,一葉扁舟,終不似昔日故園的有屋可巢,故爾,燕子既欲親近,又懷疑豫,只是遠遠看看。這裡的“識”與“看”都寫的是燕子的動作、情態,也都涉及詩人。其實這只是詩人自己的想像,是詩人眼中看到的燕子的動態,是燕子的人格化,所謂“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也。(王國維《人間詞話》)
後四句,對燕自傷。
“可憐處處巢居室,何異飄飄托此身”,“巢居室”是說燕子築巢於人家,因為南北無定,所以令人可憐。接著就點破憐燕正是哀己。詩人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棄官西行,先是舉家徙秦州(今甘肅天水)東柯谷,投奔一個叫佐的侄子。上元元年(760)又往成都去投靠老友嚴武,卜居浣花溪畔。大曆元年(766)又到夔州,在柏茂琳中丞的幫助下定居西閣。十年間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實在和燕子的“處處巢居室”沒有兩樣。如今竟至於無人可依、無地可居,教人嘆息。
“暫語船播還起去,穿花貼水益沾巾”,那被詩人寄於同情的燕子此刻似乎領會了詩人的意思,“暫語船牆”,向詩人表示同情,但它立即發現這是一隻漂流不定的船,不是它應該選擇壘巢的“居室”,它忽然又變得漠然無情,隨即起而飛去。但是,它又好像捨不得似曾相識的主人,貼水低飛,繞船盤桓,無情而似有情,可愛亦復可惱,終於翻然穿花而逝,給詩人留下空虛、惆悵和寂寞,詩人不覺老淚橫流了。鳥之將死,其鳴也哀。《燕子來舟中作》是杜集中最後一首七律,可以看作詩人臨終的哀鳴。在這首詩里,深沉真摯的人性借輕盈的燕子的形象表達出來,樸實、親切而感人至深。這“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形象,經宋代晏殊的點化,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歷代唐詩和杜詩的選本都很少選這首詩。其實這首詩的藝術成就並不低於為人們所稱道的《秋興》、《詠懷古蹟》諸篇。傳統的欣賞標準是無一字無來處,是一飯之間未嘗忘君。而這首詩動人的地方正在於它無一字有來處,在於把深情厚意寄托在一隻微小的燕子身上。它完全不同於那些從概念出發的、以物喻理的詠物詩。也不同於那些摹擬象貌、堆砌典故的詠物詩,詩人在這首詩里完全擺脫了機械的比附,不刻意於追求外形的相似,而是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徵,通過內在聯繫,把人的感情賦於物,使物我達到契合無間的境界,這就是深沉的寄託—杜詩沉鬱風格的另一特點。在這首詩中,詩人眼中隱藏著燕子的多情,燕子的眼中又隱藏著詩人的不幸,燕子與詩人的差別仿佛在詩中消失了,從整個畫面中只能發現那傾訴不盡的辛酸、詩人頗傾的形容,以及一顆苦難的心的低語。杜甫之所以為大詩人,正在於他對人生的悲歡離合、甘苦哀樂感受得深刻而真切,善於敏銳地捕捉那些最感人的形象,並細緻人微地再現它們。而善於描繪自然萬物的詩人,同時也就是技藝高超的自畫像大師,他一草一木中都留下了自己的影子。
名家評價
清·徐增《而庵說唐詩》:子美此詩,無異長沙《鵬賦》。
清·金聖歎《杜詩解》:“處處”二字,即在“故園”與“湖南”上說,不必說開;燕子巢居,也不得安棲一處:原其情,真是可憐。······“暫語船檣”句,悲在“還起去”三字。
⑵《毛詩》“燕燕于飛······”為送別而作也。茲則對燕傷心,形影相弔,至於泣下沾巾,又何茫歷亂耶!篇中曰“銜”,曰“巢”,曰“起”,曰“去”,俱就燕言;曰“識”,曰“看”,曰“語”,曰“沾”,皆與自己相關。分合錯綜,無不匠心入妙。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詳觀詩體,知題句“來”字須讀;蓋六句只是詠燕子來,不粘舟也,七、八,乃貼舟中作。“為客”、“經春”四字,一篇骨子。中四,句句自詠,仍是詠燕;句句詠燕,卻是自詠。字字切,字字空。結聯方專就燕子寫其若舍若戀之情,而以十一字貼燕,旋以三字打入自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