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園驕子:13位傑出院士的學術人生路

燕園驕子:13位傑出院士的學術人生路

本書是在北京大學工學院特別策劃的“工學院13位傑出院士”系列專訪活動的基礎上整理編輯而成的,按照航空航天、工程物理、基礎研究3個研究領域劃分,深入訪談工學院的13位院士,旨在將他們的成長曆程、學術追求、科學精神與人生經驗等記錄下來並集結成書,從而激勵廣大青年學子樹立遠大人生理想並為之努力奮鬥。全書以敘述的形式展現,注重故事性和可讀性。突出被訪者的教育成長曆程、人生態度、學術追求、學術與生活的平衡、對創新和教育的態度、對青年人的期許和勉勵等內容。主要篇章包括:求學之路、燕園情節、人生選擇、創新之路、激情歲月、家庭與事業、期許與勉勵。

基本介紹

  • 書名:燕園驕子:13位傑出院士的學術人生路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24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 作者:李軍凱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28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1226039, 97873012260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沿著13位院士的學術人生路,我們清楚地看到:他們目睹戰火紛飛的貧弱中國,篤定科技強國的崇高信念;他們見證新中國的坎坷道路,堅守科技工作者對祖國的莊嚴承諾。艱苦的歲月里,他們一往無前。一次次振奮國人,一次次震驚世界,只為詮釋一個民族不屈的脊樑;當下的新時代,他們卻有所固守。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在利益至上的價值觀衝擊下,他們為這個國家保留著一塊崇高的精神領地。他們的學術素養和人格魅力,如兩座不滅的燈塔,照出了萬千科技工作者前赴後繼的身影,照出了中華民族前進的航向!

作者簡介

李軍凱,北京大學工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管理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受邀擔任北京、河北、遼寧、雲南等省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專家顧問。榮獲北京高校優秀輔導員、北京市大學生“村官”工作先進個人、北京大學優秀共產黨員、奧運工作先進個人、優秀德育獎等榮譽稱號,多次擔任央企、事業單位招聘面試專家和教育部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大賽、職業規劃大賽、創業大賽專家評審。曾為百餘所高校的教師、大學生講授職業規劃、職業素養、商務禮儀、就業指導等課程。主持參與12項國家級、省部級重大課題的研究,編著10部職業指導書籍,發表專業論文30餘篇,多次接受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浪網等多家主流媒體的專訪,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學生事務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有較深入研究。

圖書目錄

航空航天篇
余夢倫——虔誠航天人五十年的堅守
劉寶鏞——乘東風而來,鑄不朽豐碑
俞夢孫——中國航空醫學工程的開創者
何新貴——翅展鵬程,德宏庠序
馮培德——慣為科學尖兵,導引學術坦路
包為民——控輝煌人生,制航天藍圖
工程物理篇
杜祥琬——一生奉獻於國家需要
伍小平——力學界的巾幗英雄
孫承緯——款款赤子情,拳拳報國心
胡文瑞——逝去的是歌,返回的是路
基礎研究篇
黃 琳——控制科學的俠義之道
賀賢土——甬江邊走出的中國核武人
程耿東——崢嶸歲月下的“三好”人生
後記

文摘

⊙ 18歲的余夢倫,隻身一人,站在燕園門口,那是1955年的夏天。那一年,新版人民幣開始發行;那一年,共和國十大元帥授銜;那一年,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於百廢待興的中國來說,那是極為重要的一年。對於年輕的余夢倫來說,這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年。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重大跨越:跨入眼前這道門之前,他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江南小伙。跨入這道門之後,他就將開啟一段嶄新的人生旅程。
……
目前,多型號高密度發射大幕已經開啟,這一班組承受著旁人難以想像的壓力。他們很多人的周末都是在辦公室里度過的,晚上11點離開辦公室更是家常便飯。為了照顧有小孩的女同志,同時也為了讓單身同志儘快“脫單”,他們之間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遇到突發加班情況,首選“已婚的男同志”加班。在余夢倫身先士卒精神的感召下,在溫暖的人性化的關懷下,在這樣的“班組即家”的和諧氛圍中,這個班組人才輩出、創新為魂、精誠協作。“嫦娥一號”“奔月”用了12天,而“嫦娥二號”只用了不到5天。這是因為“奔月”路線發生了巨大變化——“嫦娥一號”是由火箭將衛星發射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再利用衛星上的推進器經過幾次變軌,才最終進入奔月軌道。而“嫦娥二號”實現了直接由火箭將衛星送入奔月軌道。這一方案的設計者,正是“余夢倫班組”副組長周天帥。此舉被認為是開啟了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重要一步。

⊙ 學生時代的劉寶鏞並不願為區區分數拚命背書,更不屑於為了好看的成績東抄西拼愚人愚己。可是他有一股很強的韌勁,對什麼感興趣,就一定要把它搞明白,弄清楚。當時我國的數學教學學習蘇聯模式,主課的考核方式很特別,採用莫斯科大學的口試考核法,每位學生抽籤決定口試題目,在沒有任何參考書籍的條件下準備30~45分鐘後,當場將問題分析給老師聽,並接受三位老師的深入提問,其難度類似於論文答辯。正是在這種全方位應變性考核下,劉寶鏞逐漸培養了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融會貫通地理解了大學中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鍛鍊出了良好的表達交流能力。
……
回憶過去,老先生感慨頗深:“我們那時不講究發了多少篇論文,重要的是將各門課程的基礎打好。而紮實基礎的關鍵在於透徹的理解。這一點很重要。單憑死記硬背沒有意義,像數學力學這種實際性學科,只有真正去理解才能在今後的工作中融會貫通。
很多人都深刻地記得1999年共和國五十年華誕的閱兵式上,最後出現的三輛搭載有飛彈發射筒的重型運載車。在這些車上的就是新型陸基機動洲際彈道飛彈。其總設計師正是劉寶鏞。人們看到的是高科技現代化國防的威武莊嚴,但鮮為人知的是建設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與磨難。該型飛彈的技術創新率高達80%,當問起劉寶鏞是如何有勇氣和信心做出如此巨大的突破時,他卻坦言這是“逼出來的”。“從1987年開始研發,當時我國的固體飛彈只有中近程飛彈的基礎,而研製任務要求射程要達到遠程,那談何容易啊!不上新技術能行嗎?所以各個方面都是新技術啊!

⊙ 俞夢孫祖籍在浙江餘姚,出生在上海。據俞夢孫所言,他的出生還有一段傳奇的經歷:在他出生的前一年,父親和祖父都已經移居在上海,而母親卻一直住在餘姚。有一天,他的祖父做夢,夢見將有個孫子在農曆二月十六日出生。而正好此時母親已懷孕,父親隨即把母親接到上海。巧的是,正好在農曆二月十六日,俞夢孫在一家人的殷切期待下誕生了。喜出望外的爺爺當場決定,給長孫取名“夢孫”,意為夢來得孫,這就是“俞夢孫”這個名字的由來。俞夢孫是家裡五個孩子中年紀最大的,但是他出奇地少言寡語,五歲之前都不太會講話,這讓家裡人非常操心,曾祖母還專門為了能讓俞夢孫說話去廟裡求菩薩。沒想到求完了菩薩,在五歲之後俞夢孫就會說話了,這讓全家非常開心。
進入學堂以後,讓家人操心的事情卻又發生了。俞夢孫淘氣頑皮,上課時不認真聽課,考試前從不溫習功課,僅憑上課時記憶的點滴知識去考試,分數也是剛剛及格。但是奇怪的是,就是這么個看起來不聽話的孩子卻對需要切身體會和動手實踐的標本課、自然講座、時事政治講座等感興趣,這些也培養了年幼的俞夢孫愛思考、勤動手的習慣和能力,為將來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基礎。就這樣,在江蘇省實驗國小,俞夢孫度過了自己快樂的小學生活。4. 很多久居海外的僑胞,仍擁有不夠樂觀或近於悲觀的態度來看香港回歸,一方面還是因為他們離國太遠太久,有時偶爾回去看看,看到的是又少又短,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常常用僑居國的標準來衡量他國的事物,看到不同的作為,就不順眼。
……
從第一次進入倉庫開始,俞夢孫對無線電的興趣就迅速膨脹,為了搞清楚收音機的原理,家裡的和從倉庫“拿”來的收音機都被自己拆光了。當時俞夢孫在一個要好的同學家裡看到了礦石收音機,之前對這種稀罕玩意只是聽過,但沒有見過。俞夢孫拿起耳機,聽著裡面發出有節律的聲波組成的美妙音符,覺得十分神奇,於是自己也想製作一個收音機。後來那個同學給俞夢孫帶來了一塊亮晶晶的石頭,說是用來製造礦石收音機的礦石。更巧的是叔叔從重慶回來,帶來了一些無線電零件和耳機。一回到家裡,俞夢孫就迫不及待地用礦石、線圈和耳機做起了實驗。經過幾天的實驗,竟然真的聽到了廣播的聲音。收音機組裝的成功令當時的俞夢孫欣喜不已。

後記

2012年9月22日,北京大學力學系迎來了60周年華誕。在參與系慶活動的過程中,我被北大力學半個多世紀的輝煌深深吸引並感到由衷地振奮。細數北大力學系的眾多校友,不乏科技、教育以及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各行業的領軍人才、技術骨幹與專家學者,其中,包含1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時,北京大學工學院在職/兼職的5位院士中有兩位正是北大力學系傑出的校友。遺憾的是,目前這15位院士中有兩位已經去世,健在的多數已70—80歲高齡。
9月19日中午,在燕南食堂吃飯的我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這些院士們從事的多是航空航天、工程物理和基礎研究,他們的學術人生歷程不僅是力學系與工學院的寶貴財富,而且也是整個社會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系統整理並深入挖掘這13位院士的學術成長資料,進而出版成書奉獻給全社會,以激發廣大青年學子的科學夢想,營造崇尚學術、追求創新、報效祖國、奉獻社會的良好氛圍。我主管學生工作,這些老科學家們的人生軌跡與學術情懷不正是開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素材嗎?我若指導學生開展院士訪談活動,不也是加強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嗎?
當前,學校正倡議開展“春燕行動”,號召在校大學生利用假期探訪慰問空巢老人,並鼓勵同學們將探訪慰問活動延伸至平時,以使此項工作常態化。我帶領工學院學生開展“院士訪談活動”,正好可以與“春燕行動”相結合,既能夠給院士們帶去慰問和祝福,又能夠通過訪談交流使同學們接受教育、播撒愛心、砥礪德行、磨練意志。
更讓我充滿信心的是,去年6月我已帶領工學院各學生黨支部開展了30位校友的訪談活動,並成功出版《解密工之道》一書,我們已經積累了開展人物訪談所需要的建設團隊、採訪寫作、過程管理以及編輯出版的相關工作經驗,工學院已經培養出了一支善溝通、能採訪、會拍攝、長寫作的優秀學生團隊,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做好這次院士訪談活動。想到這兒,我再次興奮起來。我立即找來相關的學生骨幹,給大家講述了我的思路。果然,我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大家集思廣益,很快就討論出了採訪提綱和成書的框架結構。
9月22日下午,力學系系慶活動安排了余夢倫院士的報告。報告會開始前,我向余院士介紹了我們開展院士訪談活動的想法,希望能夠在報告會結束後訪談余院士。本來余院士打算報告會結束後就立刻返回,聽了我們的介紹後,余院士高興地接受了我們的訪談。在談起當年他在燕園讀書求學的經歷時,余院士神采飛揚,我們仿佛看到了他當年的書生意氣、揮斥方遒!就這樣,首次訪談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圓滿結束,這也更堅定了我們做好這項工作的信心。
接下來,我向學院黨政聯席會正式立項申報了開展“工學院13位傑出院士訪談活動”的提議,得到了黨政班子的一致通過。隨後,我組建了該項工作的采編團隊,並將同學們分為6個組,每組4—5人,分別負責聯繫採訪、攝影錄像、錄音整理和文稿撰寫等工作。人員確定後,我給各組長開會布置了這項工作的整體思路與工作要求,我們起草確定了訪談提綱、成文結構和首篇樣稿,擬定了詳細的工作計畫和進度表,並每月召開一次工作會議,交流心得體會,溝通工作進程。良好的工作團隊與工作機制確保了這項工作得以規範有序地順利推進,今年3月,訪談書稿已全部付梓完成。
在此,我首先要深深感謝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校長王恩哥,常務副書記、副校長張彥,常務副校長吳志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於鴻君等領導對工學院學生工作的高度重視與親切關懷;我要特別感謝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葉靜漪老師,作為北京大學學生工作的主管領導,葉書記不僅給學生工作隊伍創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與工作機制,而且對工學院的學生工作和我本人給予了極大的鼓勵、支持和幫助,這份支持與厚愛使我獲得了不懈的前進動力!我要特別感謝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工學院院長陳十一教授,陳院長開闊的國際視野、超前的工作思路、忘我的敬業精神和獨特的人格魅力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從中學習使我受益匪淺!特別是陳院長百忙之中欣然為本書作序,更進一步提升了本書的思想層次和價值水平!我要特別感謝工學院黨委書記譚文長教授和常務副院長張東曉教授,他們對學生工作的關心支持、對我開展工作的信任鼓勵,每每激勵我不斷創新工作思路,並大膽放手開展工作;感謝醫學部黨委副書記李文勝老師對本書的大力支持;感謝力學系系主任王建祥教授、段慧玲教授和秘書趙妮老師,他們對院士訪談活動給予了大力支持,並協助提供了各位院士的聯繫方式;感謝工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的陳征微、王顏欣、王少傑老師和即將加入學生工作隊伍的王小敏同學,他們平日裡對我的工作非常支持,也參與了本次訪談活動的組織推進工作;感謝工學院的周子桓和王瑛琪同學,作為項目聯絡人,他們多次與我討論交流工作思路並組織召開工作會議,在後期修改稿件的過程中,子桓也承擔了大量的工作任務,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感謝工學院的周子桓、王瑛琪、王紹鑫、耿爽、王在存、王世龍、許令瑋等幾位組長以及所有參與訪談工作的同學們,他們出色地完成了與各位院士的約見、採訪、錄音整理及成文的工作,正是他們的辛勤付出保證了本次訪談活動得以圓滿完成;感謝所有接受訪談的院士們,他們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接受採訪,將他們寶貴的學術財富和人生經驗與我們分享,這些內容對於廣大青年學子乃至整個社會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感謝所有關心支持工學院學生工作的領導、同事和朋友們!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將更加努力地執著前行!
李軍凱
北京大學工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
2013年4月

序言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從“向科學進軍”到“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國的科技事業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我國的科技實力不斷增強,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巨大科研成就。
在這些驕人成績的背後不乏北大力學人的身影。伴隨著新中國的建設發展,北大力學專業也走過了不平凡的60年。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院系調整,著名科學家周培源先生創立了新中國第一個力學專業——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1979年,北京大學力學系成立。2006年力學系整體進入北大工學院,從此成為創新型工科的中堅力量。
自創建之日起,以周培源先生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學者為北大力學的發展繁榮付出了全部的智慧與艱苦卓絕的努力,奠定了北大力學堅實的基礎。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辛勤耕耘,北大力學在教學、科研和基礎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為我國力學學科的發展、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注入了強大的動力。1958年,國內第一座較大型的低速風洞在北大力學建成並成功試運行;1968年北大力學建成了新中國第一座大型激波風洞;1988年,北大力學系的流體力學、固體力學被確定為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1995年,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建立;2001年,一般力學和力學基礎被確定為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
國家強大,科技為根;民族振興,教育為本。半個多世紀以來,北大力學不僅取得了一系列科學研究成果,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與技術貢獻;同時始終秉承著周培源先生“重視基礎理論、重視實驗研究、理論聯繫實際”的教育思想,在教學上重視對學生基礎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全面培養。一大批教授、名師給學生講授基礎課程,注重因材施教和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培養,不斷探索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
培養國家急需的優秀人才是北京大學力學系始終堅持的根本目標。時至今日,北大力學學科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力學與工程科學人才。一代又一代北大力學人滿懷報國之志,勤於探索,勇於創新,甘於奉獻,始終奮鬥在我國科研工作的第一線,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在北大力學培養的5000多名畢業生中,湧現出眾多科技、教育、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領域的領軍人物與傑出人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12位校友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同時,北京大學工學院在職/兼職的5位院士中有兩位也是北大力學系傑出的系友。
值北大力學學科慶祝六十華誕之際,工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教授李軍凱同志策劃並提出開展“工學院傑出院士系列訪談活動”,通過深入細緻的訪談,充分挖掘和展現北大工學院院士們的成長曆程、學術追求、科學精神與人生經驗,進一步傳承和深化北大力學的辦學宗旨與育人理念;同時也為北大工學院的青年學子提供一次感受大師風采、體悟科學魅力的良好機會,從而激勵廣大青年學子學習院士精神,樹立“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遠大人生理想並為之努力奮鬥。
在北京大學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北大工學院將繼續以高標準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服務於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工學院這13位院士的學術人生歷程不僅是對傑出的北大力學人的一次深入展示,同時也是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的生動素材!衷心希望廣大青年學子能夠從這些院士們的成長曆程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志存高遠、努力拚搏,在新的時代浪潮中,為推動我國的科學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