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德鎮窯的紅釉瓷器,在焙燒中,器物上部釉汁向下流動,口沿部分釉層減薄,釉層里的銅紅膠體粒子下墜,使器口呈色變淡,宛如一圈燈草圍於口部,故稱“燈草邊”或“脫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燈草邊
- 年代:明代
- 對象:康熙郎窯紅
- 特點:釉汁凝厚
因工藝不同,“燈草邊”的特徵也有區別,如明代宣德紅釉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郎窯紅則是人為塗施的一層厚而含有粉質的白釉或漿白釉。
郎窯紅釉,釉汁凝厚,焙燒時,器物上部釉汁向下流動,口沿部分釉層減薄,釉層里的銅紅膠體粒子也下墜,使露出的胎體和淡色薄釉,宛如一圈燈草圍於口部,故稱“燈草邊”,也叫“脫口”。是郎窯器的一種主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