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舞(常熟滾燈),江蘇省常熟市傳統舞蹈,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相傳,常熟支塘滾燈為明朝抗倭大將戚繼光所創,已有500年的歷史。當時,戚繼光部駐防在東南沿海一帶,駐防期間,戚家軍不僅組織鄉勇練兵,還傳給他們獨門練功絕技滾燈。從此,滾燈在常熟、崑山、太倉交界處流行開來。支塘滾燈最初主要由男性表演,剛柔相濟,技巧要求較高,體力消耗較大,是一項明顯帶有雜耍性質的“民間藝術體操”。支塘滾燈具有較強的觀賞性與娛樂性,表演時,滾燈在隊員們手中左右翻滾,上下飛舞,形式多變。毛竹做的支塘滾燈,直徑約1米,重達百斤。滾燈內裝有馬鈴,表演時能發出陣陣節奏明快、清脆悅耳的響聲,如配上鑼鼓,氣勢就更加雄壯威武。滾燈表演的招式主要有“白鶴下蛋”“上盤頭”“纏腰五花”“梅花樁”“霸王舉鼎”等。
2013年6月8日,滾燈(支塘滾燈)列入蘇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6年1月15日,燈舞(常熟滾燈)列入江蘇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編號:JS-04-III-0026-0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燈舞(常熟滾燈)
- 別名:滾燈(支塘滾燈)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批准時間:2016年1月15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申報地區:江蘇省常熟市
- 遺產編號:JS-04-III-0026-05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主要動作,角色分工,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重要活動,電視節目,
歷史淵源
相傳,常熟支塘滾燈為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所創,已有500年的歷史。當時,戚繼光部駐防在東南沿海一帶,支塘營房基、任陽七浦塘等地建有多處兵營。駐防期間,戚家軍不僅組織鄉勇練兵,還傳給他們獨門練功絕技滾燈,以提高體能,增強戰鬥力。從此,滾燈在常熟、崑山、太倉交界處流行開來,尤以窯鎮、直塘為盛。每年的正二月農閒時節,民間常有廟會、燈會、夜會等活動,觀者如雲,常常堵塞通道。組織者就請“滾燈”來開道,既有藝術觀賞性,又能解決人流阻塞的實際問題。
由於歷史原因,支塘滾燈曾斷檔了近六十年。2009年,支塘鎮文化站通過調研走訪,成功恢復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及藝術魅力的支塘滾燈舞,並將它搬上舞台,受到歡迎和好評。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常熟支塘滾燈最初主要由男性表演,剛柔相濟,技巧要求較高,體力消耗較大,是一項明顯帶有雜耍性質的“民間藝術體操”。後來幾經演化,才大多由女性表演或男女共同演繹。支塘滾燈表演時,隊員們裝扮成民間武師模樣,滾燈在手中左右翻滾,上下飛舞,形式多變,具有較強的觀賞性與娛樂性。毛竹做的支塘滾燈,直徑約1米,重達百斤。舊時,參與表演的人主要由當地的拳師充任。滾燈內裝有馬鈴,表演時能發出陣陣節奏明快、清脆悅耳的響聲。如配上鑼鼓,氣勢就更加雄壯威武。
主要動作
常熟支塘滾燈的主要動作有白鶴下蛋(將碩大的滾燈置於地上,四到六名拳師排成一隊,彎腰用手撐在滾動的滾燈上,依次跳過,狀如白鶴下蛋)、上盤頭(運作全身力氣,並藉以巧勁,單手將100多斤的滾燈繞頭作圓圈般舞動)、纏腰五花(左右手交換著將滾燈在腰間舞動)、梅花樁(幾個拳師排成規則的隊形,側身,一手支地,雙腳也斜支在地面上;另一手,將滾燈舞動盤旋後,扔給附近的拳師。附近的拳師,用單手接住,也將滾燈舞動盤旋後,扔給附近的拳師。如是循環,只見滾燈在空中飛舞,而拳師如梅花樁般紋絲不動)、霸王舉鼎、鯉魚卷水草、蜘蛛放絲等。
角色分工
常熟支塘滾燈有文武之別。娛樂性強,還可以互動,一般只限於文滾燈,武滾燈可不是想玩就玩的。文武滾燈在外形上很容易分辨。文滾燈內的小鏤空圓形物,是用紅布或者綠布包好的;而武滾燈內的小鏤空圓形物,是用黑布或白布包好的。黑、白兩色,是警告色。只有自恃武功很好的團隊與演員,才敢用黑或白這種顏色。武滾燈的表演者一般身穿黑色武衣。這種武衣比較特殊,紐扣由一根綢帶組成。表演時如遇衝突,帶子一抽,紐扣就全部解開。剎那間,表演者就能赤膊上陣。這種劍拔弩張的架勢,往往會將潛在的競爭對手嚇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常熟支塘滾燈表演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古樸風格,注重技術,少有舞台化表演的痕跡,較大程度上保留著原生態的表演方式。它反映了當年民間的生活情趣,記載了吳地的民間習俗,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經過幾百年的實踐與加工,滾燈的動作與造型不斷豐富、更加精巧,是力量與技巧的統一,是剛健與柔韌的統一,兼有雜技和舞蹈的因素,表演時要求有相當技巧,動作優美,造型豐富,具有較強的藝術審美價值。
傳承狀況
過去,支塘的龍燈、滾燈好手,經常參與各種民間文藝交流,具有較大的知名度。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廟會等一些傳統活動消失了,支塘滾燈藝人也失去了展示才華的舞台。隨著眾多滾燈藝人的離世,支塘滾燈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這門古老的絕技瀕臨失傳。
傳承人物
顧自新,男,1930年1月生,常熟市支塘鎮窯鎮村人。常熟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支塘滾燈”;蘇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滾燈”。
顧衛強,常熟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支塘滾燈”。
保護措施
2009年春,在常熟市文化局和支塘鎮領導的重視與支持下,支塘鎮成立了支塘滾燈民間藝術團。在顧自新老人的指導下,根據整理的有關文字與視頻資料,支塘鎮文化站、支塘滾燈民間藝術團復原、編排了《支塘滾燈》,使得這門民間藝術重新煥發了青春。同時,支塘滾燈的傳承與時俱進,已呈梯隊發展趨勢:2015年,滾燈隊新吸收了18名大學生村官、社會文藝骨幹,為支塘滾燈輸送新鮮血液;張青蓮國小成立了一支21人的少兒滾燈隊,為支塘滾燈提供發展後勁;何市幼稚園將滾燈當作一個玩具引入課堂,激發小朋友們的興趣與愛好。
“滾燈(支塘滾燈)”保護單位:常熟市支塘鎮文化站。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9年秋,支塘滾燈獲得常熟市民眾文藝創作匯演一等獎。
2011年,支塘滾燈民間藝術團被授予“蘇州市優秀業餘團隊”稱號。
2014年7月,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江蘇省文化廳等單位主辦,江蘇省舞蹈家協會、無錫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的“中國夢 我心中的夢”江蘇舞蹈新人新作比賽在無錫市人民大會堂舉行,常熟市文化館選送的中老年舞蹈《江南情·滾燈韻》獲得創作三等獎。
2014年11月,常熟市文化館選送的廣場舞《江南情·滾燈韻》獲得江蘇省第十一屆“五星工程獎”銀獎。
2018年2月,劉靜、石淼等創作的舞蹈《江南情·滾燈韻》獲得常熟市首屆文學藝術獎三等獎。
2019年5月16日至17日,由中國舞蹈家協會、廣東省舞蹈家協會、中共江門市委宣傳部和江門市蓬江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的第二屆“戴愛蓮杯”人人跳全國民眾舞蹈展演在廣東江門舉行,常熟市文化館選送的節目《江南情·滾燈韻》代表江蘇參加此次舞蹈展演並獲得全國民眾舞蹈展演“魅力之星”稱號。
重要活動
支塘鎮民間文藝大巡遊是常熟當地“十佳”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創辦於2012年,其中支塘滾燈表演是百姓必看的經典節目之一。
2015年9月,“文藝就在身邊”2015常熟市鄉鎮特色文藝展演在市文化館舉行,支塘滾燈參加演出。
2017年10月,首屆常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舉辦,支塘滾燈參加演出。
2019年8月,支塘鎮婦聯、支塘鎮總工會邀請支塘鎮文化站站長郁新,為青少年朋友和家長們舉辦了“8•26”活動暨“探究非遺魅力 傳承歷史文化”專題講座,著重介紹了支塘滾燈。
2020年10月,支塘鎮舉行“奮進新時代,共圓小康夢”文藝巡演,滾燈舞《繡燈籠》參演。
電視節目
2010年,支塘滾燈被中央電視台《鄉村大世界》欄目導演一眼相中,應邀參加了節目錄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