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彩(忠信花燈)

燈彩(忠信花燈)

燈彩(忠信花燈),廣東省連平縣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忠信花燈是一種以紅色調為主的民間燈彩藝術,主要分布於廣東省連平縣東南部忠信鎮。忠信花燈起源於宋末元初,興盛於明清,其基本結構多呈柱形,多用竹編骨架,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忠信花燈從上到下分為燈蓋、燈身、燈裙,從裡到外一般有2至4層,花燈的外層配以剪紙、圖案、紙穗等,燈裙則由各種各樣的花案彩色燈帶組成,燈內裝置有各種形象的畫片旋轉流動,使得整個燈飾五顏六色,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

2011年5月23日,燈彩(忠信花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5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燈彩(忠信花燈)
  • 申報地區:廣東省連平縣
  • 級別:國家級
  • 類別:傳統美術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遺產編號:Ⅶ-50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主要分類,造型特徵,圖案特徵,色彩特徵,製作工序,製作材料,製作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燈彩(忠信花燈)
忠信花燈是隨著客家先民的遷入而興起的,宋元時期,忠信花燈在與連平當地文化融合的過程中不斷改進完善,一方面增加了剪紙圖案和繪畫圖案,另一方面增加了燈蓋,其形似宮廷燈,開始形成忠信花燈的雛形。
忠信花燈興盛於明清時期,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編纂的《連平州志》載:“上元喜簇花燈,作龍獅各種戲舞,唱採茶歌。”從史料的記載中可見,早在清代,忠信花燈已經在連平縣非常盛行。上寮村賴明甫師傅家裡珍藏的祖傳的花燈紋樣印板,經鑑定為明清時期的產物。
明末清初,忠信花燈融入了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花燈特點及內涵,花燈的整體結構從上到下已有了燈蓋、燈身和燈裙,這種形態和組成經過歷代忠信手工藝人的實踐創造,已成為較固定的燈型和工藝不斷傳承。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氛圍中,忠信花燈得以沿襲傳承。
忠信花燈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備受摧殘,一度荒擱十幾年。
改革開放以來,忠信花燈得到了進一步繁榮和發展。

文化特徵

主要分類

忠信花燈種類多樣,風格各異,按型態分,有寶蓮燈、磨燈、宮廷燈和龍鳳燈等;按工藝分,有繚絲燈和參燈等;按寓意分,有五福燈、狀元燈和秀才燈等;按使用範圍分,有廊燈、伯公燈和紫燈等。由於歷史原因,有些品種已失傳或正在整理中,如騎龍燈、鼓燈、娘娘燈等。

造型特徵

忠信花燈的造型設計層層掩映,呈現下圓上方的特點。
忠信花燈造型還有上中下的三層設計:上部燈蓋,有單層、雙層兩種,邊上掛有燈聯、燈帶;中部燈身,從裡到外分四層,裝飾鏤空通透;核心為走馬、燈蓋,燈身橫切面多為六角形和八角形;下部燈裙,燈裙有兩層,內為白色燈衣、外為紅色燈裙,燈裙橫切面近似圓形。

圖案特徵

忠信花燈的圖案裝飾大面積地動用了繪畫、剪紙兩門藝術,在繪畫方面,忠信花燈置入了宮廷畫風,整體顯示出一種高雅清麗的格調。忠信花燈傳統裝飾圖案以剪紙為基礎,在剪紙圖案上繪製線條色塊,其傳統裝飾圖案紋樣按色調分單色與多色兩種,按貼上位置分為柱墩花、花盤花、花角花、彩門花、鉗口花、青龍頭花、大花七類。
忠信花燈燈身圖案題材比較廣泛,有民間故事類、民間信仰類、吉祥喜慶類、民俗活動類,有人物、動物的圖案,也有花卉植物的圖形。
忠信花燈的花紋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內容,不同紋樣有不同的含義,如卷草紋象徵生機勃勃、蓬勃發展;龍鳳紋象徵龍鳳呈祥、龍馬精神;花蝶紋代表花開富貴、花樣年華;喜字紋象徵雙喜臨門、喜氣洋洋;蓮魚紋象徵連年有餘、豐衣足食。

色彩特徵

忠信花燈色彩艷麗,金碧輝煌,營造出熱烈、喜慶、和諧、高貴的氣氛。忠信花燈以喜慶的大紅色為主色調,同時搭配有黃、綠、紫色、深藍、粉綠、淺紅等顏色,不同的顏色有不同的寓意,如紅色象徵熱烈喜慶,黃色象徵華麗富貴,綠色象徵和諧安寧,紫色象徵高貴富有。忠信花燈的色彩搭配既有對比又和諧協調,部分花燈以金色作為點綴,整體美艷奪目。

製作工序

製作材料

忠信花燈的主要材料是竹和紙。竹子一般是用連平當地的竻竹和苗竹。紙是以大紅紙、白紙和綠色紙為主,再用部分光亮色紙(金紙)、花紋紙作點綴。此外,花燈還需要大量的繪畫顏料來畫圖上色。繪畫顏料大多數是以各種色粉(黃色、桃紅色、藍色、白色 等)與膠料調製而成,也有用國畫顏料。

製作流程

忠信花燈的製作一般包含四道工序,即扎架、剪紙、描畫、裱糊。
扎架分為裁竹、破篾、鑽孔、對柱、鉗架五個環節。裁竹,即挑選好竹料,按各種燈式大小裁成各種規格。破篾,即把竹子破削成篾條、竹柱。鑽孔,即在竹柱的接口穿插位置鑽出榫眼。對柱,即竹柱互相穿插好。鉗架,即把穿插好的柱架互相連線,形成花燈架。
剪紙分裁紙、拓印、釘花鐘、剪鑿花紋四個環節。裁紙,即把各種色紙按需要裁剪成不同規格,如三角形、矩形、帶狀等。拓印,即在印板上用大刷子糊上一層濃墨,然後把紙覆蓋在上面輕按,拓印出紋樣。沒有拓印板紋樣的,就採用毛筆描形或摹寫。釘花種,即把拓印或摹寫好的一張紋樣放在幾張紙上釘在一起,用於刻剪多張同樣的花紋。剪鑿花紋,即用刻刀或剪刀在釘好的層紙上照紋樣刻剪出多張花樣。
描畫分著底色、解花兩個環節。著底色,即用毛筆或扁刷子在需要著色的紋樣上鋪上一層底色,通常有白色、藍色、桃紅、綠紅、黃色幾種。解花,即在著有底色的花紋上用顏色再細緻地描畫出各種花、草、鳥、魚、人物等圖案。
裱糊就是把各種描畫好的花紋、彩帶,在燈架上由里到外、由上到下貼上上去,形成花燈的完整形狀。各種花燈紋樣所貼上的位置不同,如:“青龍頭”花紋貼在燈身上、下部矩形位置;“大花”貼在燈身內層似窗格的位置;“彩門花”貼在燈身上每格似門楣位置;“花角花”貼上在“大花”四個邊角位置;“鉗口花”貼上在柱墩與欄圈的交接處;“花盤花”貼在燈身下部形似花盤的位置;“柱墩花”貼在柱墩位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忠信花燈既包涵了源遠流長的客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客家民俗民風等諸多文化因子,又融合了書法、編織、剪紙、繪畫等多種民間藝術的精髓,充分體現了花燈文化的傳統性與創造性、單一性與多元性的自然融合。忠信花燈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客家居民孝宗敬祖和繁衍生息的標誌,更是客家精神凝結的產物,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忠信花燈特殊的製作技巧、自成一體的表現形式、複雜獨特的紋樣設計和擬人化的裝飾風格,是其他地方的花燈所沒有的。這種別具一格的藝術造型,賦予忠信花燈更加形象而豐富的含義,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傳承狀況

由於歷史原因,忠信花燈製作曾經一度中斷,之後雖然得以恢復,但能夠精工製作的技師越來越少,製作也趨於簡單化,花燈類型逐漸減少,亟待加以扶持和保護。

保護措施

2006年,連平縣在忠信鎮文化站建立了忠信花燈收藏展覽館,收藏了13種類型的各式花燈進行陳列展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連平縣文化館(連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燈彩(忠信花燈)”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燈彩(忠信花燈)項目保護單位連平縣文化館(連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1999年正月初九,連平縣委、縣政府以“文化搭橋,經貿唱戲”的形式在忠信鎮新開發區舉辦了首屆“廣東連平·忠信花燈節”。
2002年正月初九,連平縣委、縣政府與廣東衛視聯合在新廣場舉辦了名為“九連山下鬧花燈”的第四屆忠信花燈節。
2007年1月,河源市政府、連平縣政府在河源文化廣場舉辦了“連平忠信花燈展系列文化活動”。
2010年正月初九,廣東省文明辦與連平縣在忠信鎮人民廣場舉辦了以地方傳統文化為主導的第八屆“連平·忠信花節”。
2012年2月4日至2月6日,廣東省首屆花燈文化節暨2012第三屆洪梅花燈節在東莞市洪梅鎮舉辦,忠信花燈在活動中展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