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貢五屯藝術
- 內容取材:佛教故事的神話傳說
- 流派:藏族佛教
- 確立時期:固始汗入藏
內容,熱貢藝術的起源與發展,熱貢藝術的發源,熱貢藝術的確立時期,熱貢藝術的鼎盛時期,熱貢藝術的品類和題材,熱貢藝術的今天,評論,
內容
五屯藝術的品類有彩繪(壁畫、唐卡--布制捲軸畫)、雕塑(木雕、磚雕、泥塑、油塑)、木刻、堆繡(綢緞剪堆畫)和建築彩繪等,其中以繪畫、雕塑、建築彩繪圖案為最佳。內容大多取材於佛教故事的神話傳說,近年來也有不少反映世俗風情的作品問世,使這門古老藝術更貼近生活,作品造型完美生動,神態刻畫惟妙惟肖,服飾衣褶簡練流暢,富於質感,畫風華麗,筆法細膩,用色鮮艷,使作品富於裝飾性,在使用金粉的技巧方面尤有獨到之處,使其在同類藝術品中別具一格。
熱貢藝術的起源與發展
熱貢藝術的發源
公元十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是整個藏傳佛教“後弘期”,是藏傳佛教美術的轉變期,也是熱貢藝術的發源時期。這一時期,日漸民族化的藏傳佛教已經取得了廣泛信仰,因此,作為其形象說教的藏傳佛教美術,也開始自覺地從外來風格向符合本民族審美習慣的方向轉變。
轉變期的藏傳佛教美術遺存,比較豐富,以繪畫而論,如阿里古格王國的《歷代贊普和王子世系像》壁畫,造型質樸,設色單純而穩重,呈現出濃厚的西藏高原的文化色彩;還有日喀則那當寺的《那當建廟喇嘛》、《滾嘎吉澤喇嘛》等富於裝飾風味的唐卡。
熱貢藝術也發源於雪域文化的中心西藏地區,但主要是先後三方面淵源而來:一是藏拉多的年智合尖措三兄弟在尼泊爾學畫後,到安多熱貢定居傳播佛畫藝術;二是在四、五世紀時,薩迦派智合那哇及其徒弟們在熱貢地區傳播佛畫藝術;三是1710年桑俄才培修建拉卜楞寺時,他的曼唐派畫法傳人熱貢地區,所以源淵的不同使熱貢藝術的畫匠們有各自的特點。
熱貢藝術的確立時期
從薩迦政權的建立,經帕竹、噶瑪等“八王”政權,至固始汗入藏,是藏傳佛教美術的確立期,這一時期始終都有一個或數個相對強大的政教合一的中心勢力,為藏傳佛教美術民族化風格的最終確立提供了足夠的精神和物質條件。此期的造像和壁畫至今保存在杭州飛來峰、敦煌莫高窟等處,至於藏、青、川和內蒙等地的遺蹟,那就更加豐富了。由於各派教義傳承的差異,在美術創作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
熱貢藝術也在各種內外因素上發展於熱貢地區。公元1028年藏拉多的三兄弟遷居熱貢後各自娶了不同民族的妻子,他們成為五屯人的祖先,他們曾在尼泊爾學佛畫藝術,使得熱貢藝術開始萌芽,他們的後代被邀到別處作畫。十四世初,以隆務寺為代表的藏傳佛教寺院在這一帶大量湧現,為了謀生,當地的一些能工巧匠參加了寺院建築彩繪和雕塑工作。爾後,隨著格魯派的迅猛發展及寺院的大量興建,從業人員不斷增加,為適應寺院的要求,他們積極學習宗教繪畫和雕塑等技藝,熱貢藏傳佛教藝術隨之興起。當時出現了一大批著名的熱貢畫師:尕吉哇、西繞扎西、洛桑西繞和帕木達娃等。
熱貢藝術不斷走向外部世界,藝人們在早期長年累月地到處作畫,足跡遍及青、藏、甘、川、新疆和蒙古地區,有的被邀請到印度、緬甸和尼泊爾國家作畫。熱貢藝人長期在外作畫,廣泛接觸到西藏塑繪、甘孜木刻、敦煌壁畫以及其他民族或友好國家的藝術,吸收了豐富的養料,經過總結、提煉,逐漸形成了細膩生動、富有熱貢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成為藏傳佛教畫壇上獨具特色的一個重要流派。早期的代表作品有年都乎寺的8幅壁畫(主像為釋迦牟尼、宗喀巴大師、怖畏金剛、具誓金剛等,周圍組畫為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等)及瑞唐華旦繪製的巨幅壁畫《十六羅漢本傳》等,這些作品畫風質樸,色彩厚重,筆法灑脫,造型生動傳神,是少有的精品。
熱貢藝術的鼎盛時期
1652年和1713年確立了達賴和班禪兩大活佛轉世系統以後,格魯派一派獨尊。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以格魯派為代表的藏傳佛教空前的擴張,也提供了藏傳佛教美術全面高漲的巨觀背景。在藏傳佛教美術進入鼎盛期的大背景下,其主要流派熱貢藝術也進入自身發展的鼎盛時期。十七世紀中葉以後,活佛夏日倉一世派遣大弟子智噶額倫巴,在五屯興建了五屯上寺和下寺兩所寺廟,這兩所寺廟都有一個特殊規定:入院的男孩子一律要學藏文和雕塑、繪畫;十五歲以後有一次選擇命運的機會,留下的繼續當“阿卡”,不願留下的出寺還俗。這時,他們的雕塑和繪畫技術已初具規模,足以應聘外出,獨立進行美術創作,因此兩所寺廟實際上成為培養畫師的學校。
這時期代表作品有:五屯上莊壁畫《馬頭明王》、五屯下莊桑結本的壁畫《南海觀音菩薩》、孕灑日覺巴太的唐卡《十一面觀音》、扎西加作的唐卡《釋迦牟尼十二行傳》及五屯下莊卡先加、尕藏、夏吾等作的壁畫《四大天王》等。這些作品繪畫技巧精湛,人物形神兼備,畫風華麗精細,色澤鮮艷,筆法細膩,注重裝飾,精細而不繁瑣,鮮艷而不覺浮華,藝術上已達到十分成熟的地步。
在千百年的悠悠歲月里,藏族藝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巧手創作了大量藝術品,熱貢藝術也在不斷地發展成熟。熱貢藝術不僅在青、藏、甘、川和內蒙等地有影響,而且聲譽遠達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家。北京故宮,北京白塔寺,西藏布達拉宮、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倫布寺,青海塔爾寺,甘肅拉卜楞寺等名剎古寺中都有熱貢藝人們的心血作品。
熱貢藝術的品類和題材
熱貢藝術鼎盛時期,熱貢畫師在各地信奉藏傳佛教的地區享有很高的威望。熱貢藝術以其精湛的技藝、獨特的風格,成為藏傳佛教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熱貢藝術作品造型準確生動,畫工精細絕美,色彩鮮艷,富於裝飾性。主要品類有壁畫、唐卡、泥佛像、堆繡、刺繡、木刻、木雕像、石刻、磚刻和建築彩繪等。
壁畫的作法。先要經過一道牆皮處理的工序:白灰底→抹細泥→磨光→塗膠和白土,待乾透後作畫,也有濕壁畫。熱貢地區主要是布壁畫,作畫前先把畫布滲濕繃在木框上,然後用不太濃的白石灰水刷一遍,使布質軟化,再把白布平鋪在光滑的木板上,用卵石反覆磨壓,最後將水膠粉液刷到布上,繪製極工致的形象,畫好後繃到牆柱上便成為"壁畫"。
無論乾壁畫、濕壁畫還是布壁畫,繪製過程基本都分為七步:
(一)起稿。在牆面上製作可用粉本起稿,不同形象則用木炭筆起稿,起稿必須嚴格按照《造像度量經》的標準。
(二)塗底色。包括形象的第一層顏色和空間的色彩。
(三)分色暈染口使對象呈現出凹凸立體和陰陽明暗的感覺。
(四)勾線。一種是用於人物的粗細均勻的,另一種是用於山水的粗細頓挫變化。
(五)勾金線。熱貢藝術繪畫中運用金線的地方較多,人物的衣紋、山石的輪廓都用金線復勾,使畫面產生精麗的效果。
(六)五官和手足的整理。這是"畫龍點睛"提醒全局精神的修整環節。
(七)貼金瀝粉,用特別的小皮袋以鉛粉油膏擠繪成事先設計好的圖樣,瀝粉線微微凸起,再用水膠貼上金箔,用綢棉織物輕輕按實即成。經過這一裝飾,整個畫面立即顯得金碧輝煌、氣度非凡。
唐卡,系藏語“捲軸畫”的音譯。最初可能是佛教徒隨身攜帶的“行像”,後來成為藏傳佛教室內供奉的主要形式。唐卡的製作方法有繪畫、緙絲、堆繡等。繪畫唐卡的布面處理和繪製技法,與布壁畫相似。緙絲唐卡主要出於內地宮庭的製作,以通經斷緯的技術織出圖案形象;堆繡唐卡技藝獨特,系依據構圖需要將彩色綢緞剪裁後墊以羊毛或棉花繡於布幔之上,不論用何種方法製作的唐卡,最後都經過一道"裝裱"手續,即在畫心四周鑲縫錦緞,上下再裝天地桿,以便使用時張掛。
木刻版畫據說是薩迦時期由八思巴的弟子從內地引進到藏區,連續或單獨地印在布上或單獨地印在紙上,作為經蟠或甲馬,懸掛在屋前檐下、大街通衙,飛撒在深山險谷、茫茫草原,作為祈禱的吉祥物。
石刻線畫發端於十五世紀初。相傳宗喀巴和他的弟子克珠傑都是造像能手。其主要鐫刻於卵石或石片上,分別塗成紅色、白色、藍色和黃色,堆在山麓或湖畔,俗稱“瑪尼堆”。並放有牛頭骨,頭骨上也刻有經文,可供信徒隨時膜拜。熱貢地區現在澤庫縣境內有一巨大的“瑪尼堆”,蔚為壯觀。木刻、石刻、磚刻、建築彩繪等不僅用於寺院建築,還廣泛地使用在藏族人民的建築與日常生活中。熱貢藝術中的木刻也很發達,木刻刀法婉轉勁利,剛柔相濟,富於變化。建築彩繪尤為突出,五屯下寺內外,從門扉、門楣、牆裙、壁飾到橫樑、柱頭、藻井等等,到處都繪製著功絕精妙,色彩絢麗的圖案。
熱貢藝術繪畫的題材極其廣泛,以宗教為核心的大千世界包羅萬象,涉及政治、經濟、歷史、民俗、文藝等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方面。大體上可分為斯巴霍、傳記畫、偶像畫、歷史畫、風俗畫和故事畫等。
(一)斯巴霍,即《生死輪迴圖》或《六道輪迴圖》,這類作品旨在表現密宗“因果報應”、“輪迴轉世”的抽象教義,畫面上除“生死輪”的圖案外,往往還畫有日月、三菩薩、蓮花生、宗喀巴、七珍、八寶等形象,凝結了陀羅尼真言密咒的佛法。畫面上無數世界分為三個同心的環形圖畫。每個圖畫不同側面地反映了藏傳佛教教理中的相應部分。其中既有八寒、八熱的慘苦地獄,也有七珍八寶、蓮花盛開的天堂淨土。整個“生死輪”為一怪物從外面環抱著。
與斯巴霍相類的題材還有《須彌山圖》、《四大洲風火土圖》、《天體日月星辰運行圖》、《世界形成圖》、《壇城圖》和《淨土圖》等。
(二)傳記畫。在傳記畫中除顯教美術和小乘美術中所共有的表現釋迦牟尼前世今生種種善行的“佛本生故事”和“佛傳故事”外,還有藏傳佛教所獨有的藏王傳(松贊乾布、赤松德贊、赤熱巴巾等)、法王傳(八思巴、宗喀巴、五世達賴等)、大師傳(蓮花生、阿底峽等),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在西藏地區的傳播進程。
(三)偶像畫。這些偶像主要有佛陀(釋迦佛、大日如來佛、彌勒佛等)、菩薩、羅漢、四大天王、度母、護法本尊等眾多的佛教神抵,以及歷史人物的肖像,如尺尊公主、文成公主、祿東贊、吞米桑布扎、蓮花生、宗喀巴等。
(四)歷史畫。據史作畫、以畫言史,是藏傳佛教繪畫的一大特色。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自吐蕃王朝以後的西藏歷史,便是一部藏傳佛教從發生到鼎盛的宗教史。有藏王傳、法王傳、大師傳等傳記畫,其中著名的有《文成公主進藏圖》、《歡慶圖》、《宴前認舅圖》、《八思巴畫傳》、《大寶法王齋會圖》、《五世達賴覲見順治圖》等。
(五)風俗畫。這些畫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日常風俗生活,其中有生產勞動,文化娛樂、體育競技、婚喜喪葬和民眾性的宗教活動,具有濃郁的民族和民俗色彩。
(六)故事畫。以《猴子變人》最為著名,傳說在古代西藏,一隻獼猴與岩魔女結為伉儷,生下六個猴兒,後繁衍至五百,得以神糧飼之,“毛跡漸短,尾亦漸縮,更人語言,遂變為人”,就成為藏族的祖先。反映了藏族人民對於人類起源樸素的唯物主義進化論認識,具有典型的“原型”意義。
因為藏傳佛教要求“一切工程合律藏,一切壁畫合經藏,開刀雕塑合密咒”,所以熱貢藝術的本質畢竟都是服從於宗教而不是服從審美的,虔誠重於藝術的靈性。藝術的本質在於創造,但熱貢藝術同其他藏傳佛教美術流派一樣,是在一種極其嚴格規範下的“複製”。所謂“三經一疏”(《造像度量經》、《佛說造像度量經疏》、《繪畫度量經》、《造像度量》)作為製作方式,固然標誌著這一門美術的登峰造極,由於有所依憑而便於入門,這些方式固然也有助於推動藏傳佛教美術的全面高漲,但它們給工匠們留下的發揮創造性的餘地卻是極其狹隘的。更何況,絕大多數美術匠師都是藏傳佛教的僧侶和信徒,虔誠的宗教情緒,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限制了個人的創造性。
熱貢藝術的今天
1958年,青海省文聯和省群藝館組織力量對熱貢藝術進行了發掘和整理,組織卡先加等藝人繪製了大量藏式圖案,受到中國美協的高度評價。1961年,中國美協青分會組織調查組,對其歷史沿革、藝術特色等問題進行了一次較全面的調查,撰寫了《五屯藝術調查報告》。
十年動亂中,大量優秀作品被毀,很多藝人遭受迫害,不少藝人相繼謝世,藝術活動被禁止。粉碎“四人幫”後,政府對這古老藝術及藝人落實了政策。1979年,省文聯與黃南州開展了搶救工作,集中夏吾才郎、更藏、尖措等10餘名藝人進行創作,繪製了一大批質量較高的唐卡圖案和雕塑作品。1981年,熱貢藝術的100餘幅作品在京、滬展出,受到觀眾好評,被譽為“民族藝術精華”、“青海高原的一朵鮮花”。1985年,熱貢藝術研究所在青海黃南州正式成立。1989年國家投資40萬元修建了熱貢藝術館,為繼承和發展熱貢藝術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在上世紀90年代,青藏高原各大藏區的僧俗民眾和各地美術界,傳揚著藏族文化藝術史上的一大盛事:150多位優秀的藏族和土族民間畫家集合在“熱貢藝術之鄉”,繪製出了一幅長500多米,題為《藏族文化熱貢藝術彩繪大觀》的巨幅唐卡畫。
為培養一批高層次熱貢藝人,經黃南州和西北民族學院協商聯合創辦了“熱貢藝術班”,1996年開始招生。藝術班的開設不但可以培養一批從理論到實踐的多面手人才,而且為研究“熱貢藝術”的誕生和發展進行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開闢了一個新天地。
隆務河水仍然從古至今奏著古老的歌謠,講述著熱貢藝術的艱難歷程,我們期盼熱貢藝術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評論
五屯藝人在長期外出作畫的過程中,有機會接觸到西藏繪塑、甘孜木刻、敦煌壁畫,以及其它兄弟民族,兄弟國家的藝術,汲取了豐富的藝術養料,開闊了視野,經過總結、提煉,逐步創造出了富有青海地區藏族民間特色的五屯藝術,成為佛教藝術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流派,為我國民族藝術寶庫增添了一顆瑰麗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