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結胃腸證

熱結胃腸證

熱結胃腸證是病邪蘊結不解所致熱毒症的治療,需區分邪結部位,有針對性的選擇方藥。

簡介,病理機制,外感性發熱,內傷性發熱,治療藥方,

簡介

溫邪從口鼻而入,初客上焦,蘊於經絡、凝滯氣血,出現咽喉、頸項、頜下等部位紅腫疼痛,甚至破潰糜爛,宜輕清泄熱,化瘀通絡,以解熱毒。因病位在上,故用輕清達上之品;因邪氣蘊結,凝滯氣血,故佐以活血疏暢。

病理機制

外感性發熱

許多外界致病因素都可引起發熱,其中以溫熱之邪最為重要,包括風邪、暑邪、燥邪及火邪。陰寒一類邪氣引起的外感發熱其勢輕微。

內傷性發熱

以臟腑氣血陰陽的失調和七情改變為主要原因,可分下列幾個方面:
①陰虛:久病傷陰,以溫熱性病、久瀉病為常見。或治療不當,如過多汗、吐、下及溫燥之病亦可使陰液虧耗,陽氣偏盛而發熱。
②陽虛:久病陰寒病證,或寒涼藥治療過伐,使陽氣虛浮面發熱。
陰虛或陽虛都以五臟損傷為主要病理基礎,而腎為先天之本,內寄水火陰陽二氣,故腎臟在陰陽虛損性發熱中尤其顯得重要。
③氣虛:常以勞倦傷中熊脾胃為主要病理過程。所以勞傷為本症主要誘因。
④血虛:侵性久病,逐漸損傷心、肝、脾等髒,或種種原因引起血量丟失過多。
⑤氣滯:七情不暢,肝失調達,經脈郁滯。多因郁怒而發,熱勢常隨情緒好壞而波動。
⑥宿食:食積中焦,尤以小兒脾胃功能尚弱發病較多。
⑦瘀血:凡瘀血已成,無論因何種原因引起的,久不得消散,必逐漸瘀阻經脈,壅遏發熱。

治療藥方

滑石30g,茵陳15g,黃芩15g,浙貝母l0g,射干10g,連翹15g,金銀花10g,天花粉10g,白芷15g,石菖蒲12g,防風9g,荊芥15g,薄荷6g,半邊蓮15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