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情的民族/美麗中國

熱情的民族/美麗中國

《美麗中國》叢書共有15冊,從綺麗的湖泊、奔騰的河流、蔚藍的海洋,到雄偉的山巒、雄奇的大漠、美麗的草原;從特色的鄉村、熱情的民族、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到宜居的城市、富饒的物產、領先的科技、多彩的文化,形成了中國壯美的景觀。這是一套集中展現中國科技、歷史及自然人文景觀的叢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向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展示中國的魅力。張俊紅編寫的《熱情的民族》為其中一冊,《熱情的民族》以精美的圖片和生動的文字,向讀者詳細介紹了勤勞儉樸、淳樸善良的各少數民族,通過從他們的生活習性、服飾、民風民俗,可以了解到只有我國56個民族齊心協力才會使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基本介紹

  • 書名:熱情的民族/美麗中國
  • 出版社: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新疆電子音像出版社
  • 頁數:156頁
  • 開本:16
  • 作者:張俊紅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張俊紅編寫的《熱情的民族》以精美的圖片和生動的文字,向讀者詳細介紹了勤勞儉樸、淳樸善良的各少數民族,通過從他們的生活習性、服飾、民風民俗,可以了解到只有我國56個民族齊心協力才會使祖國更加繁榮昌盛。《美麗中國》收集了我國具有特色的人文景觀、雄壯高山、高原平原、森林草原、盆地丘陵、峽谷洞穴、江河飛瀑、湖泊泉池、濕地島嶼、沙漠戈壁等景觀的概況、形成、特點及觀賞性進行了較準確的描述,其間部分篇目還有美麗的傳說,增加了書籍的可讀性,是全面了解我國各種景觀的一部可讀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漢族民族風情
龍的傳人——漢族
第二章 北方少數民族風情
草原牧歌——蒙古族
旗袍神韻——滿族
嫩江驕子——達斡爾族
馴養駝鹿——鄂溫克族
林海雪原——鄂倫春族
漁獵民族——赫哲族
白衣同胞——朝鮮族
第三章 西北少數民族風情
心裡誠信——回族
能歌善舞——土族
能歌善舞——維吾爾族
古老部落——哈薩克族
伊寧長詩——烏孜別克族
雲上人家——塔吉克族
歡歌起舞——塔塔爾族
紅色牧人——柯爾克孜族
熱情好客——撒拉族
剛健豪放——東鄉族
保全三莊——保全族
九姓鐵勒——裕固族
東布爾情——錫伯族
麵包迎客——俄羅斯族
第四章 中南東南少數民族風情
南珠壯錦——壯族
竹木疊翠——瑤族
嶺南民族——黎族
雲嶺僚人——仫佬族
嶺西民族——毛南族
淳樸海風——京族
山歌悠揚——畲族
織錦粑粑——土家族
踏歌發舞——高山族
第五章 西南少數民族風情
歌舞民族——苗族
雪山哈達——藏族
咂酒引歌——羌族
檳榔竹樓——傣族
歌舞夢鄉——彝族
天南瑰寶——白族
玉龍麗江——納西族
哀牢春情——哈尼族
峽谷情牽——傈僳族
阿昌山寨——阿昌族
山鄉赤子——拉祜族
迷人峽谷——怒族
獨龍江情——獨龍族
景頗山魂——景頗族
鍋莊舞步——普米族
青山綠水——門巴族
太陽子孫——珞巴族
神秘茶山——基諾族
水稻民族——布依族
銅鼓舞奏——水族
侗寨鼓樓——侗族
吹奏八仙——仡佬族
白雲人家——布朗族
古老茶農——德昂族
葫蘆王國——佤族

文摘

龍的傳人——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云:“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人口約為13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9%。漢族在東南亞被稱為華族,又稱華人或唐人。除兩岸四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和北美洲也有較多分布。
漢民族傳統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會基礎中對道家、佛家諸說多有崇敬。近現代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人們的功利主義思想逐漸占據主流形態,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宗教卻逐漸式微,民眾有許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先後經歷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占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產生。
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與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誌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商、西周幾個王朝。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游;繼而發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與蠻、夷、戎、狄相區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
春秋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僅與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而且是兩個最強大的華夏諸侯。七雄合縱、連橫、兼併、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布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此時漢族人口分布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五胡亂華,漢族人口逐漸向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漢族進入中亞和雲南。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然而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準許漢族進人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向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向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漢族的語言為漢語,使用漢字書寫。漢語屬漢藏語系,按學術界較常見的劃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語、粵語七大方言。近幾年來不少學者認為廣西的平話、山西的晉語應與其他七大方言並列。對漢語標準語的規定,漢族所在的不同地區各有不同,中國內t地、中國台灣、新加坡定為標準用話,中國香港定位標準粵語。漢字的書寫方式分別有正體字和簡化字。
此外,有的學者還將閩方言分為閩南話和閩北話。這些方言有各自的分布通行地域,每個方言內部又可再分區劃片,從而構成了漢語方言複雜,南北互不相通的語言狀態。儘管如此,由於漢字的高度統一,對漢族具有強大的內聚作用,所以,我們似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漢字,就沒有漢族。
漢族歷來以勤勞儉樸、富於創造精神著稱。經濟以農業為主,兼營家庭副業,這種“男耕女織”式的自然經濟,在中國古代始終占絕對優勢。農業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主要物質基礎,農業生產在歷史上素稱發達,尤其以發達的水利灌溉與精耕細作著稱於世。歷代都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其中有些一直到現在都造福於民。比如公元前3世紀中葉,秦蜀郡守李冰領導興修的都江堰,不僅在古代使成都平原成為全國著名的糧倉,享有“天府之國”的美名,而且一直到現在,仍使成都平原人民受益無窮。都江堰可算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在耕作技術方面,漢族及其祖先,自古以來一貫注重農時、改良土壤、輪休耕地,以及施肥、保墒、選種、培養新品種、改良農具,同時也不斷從國內各民族中甚至從國外吸收新的作物品種和學習耕作技術。因而不僅創造了在古代堪稱水平很高的產量,而且作物品種之豐富,也是世所罕有。手工業也有相當高的發展水平。在高度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生產的基礎上,古代科學技術如天文、數學、農學、醫藥學、冶煉術、建築學等都在世界文明發達史上大放異彩。造紙術、印刷術的發明,火藥用於作戰,指南針用於航海,以及養蠶、織造絲綢、制瓷、制茶等技術,對世界文化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商業在古代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中國除以漢族為代表的農耕民族區之外,還有廣大的遊牧區、狩獵區和漁獵區各民族,這些民族之間利用農業、手工業產品與畜牧狩獵產品及其他土特產品進行交換,不僅是生活的需要,而且促進了各族人民的生產發展。唐宋以來形成的“茶馬互市”是漢族與各兄弟民族經濟上互相補充、交流關係的主要形式。商業的發達,反過來有利於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至明代中晚期,已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尤其在江南地區一些城鎮的手工業工廠與商業中,資本主義萌芽已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從19世紀中後葉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近代工業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主要是在沿海及交通較發達的內地漢族聚居地區的大中城市。
P2-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