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由來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表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其中“玲玲”是由中國香港提供的10個名字之一,是一個頗為普遍的少女暱稱。
發展過程
2014年1月9日6時許,一個
熱帶擾動在
雅浦島東南方向上的
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給予其擾動編號91W,此時日本氣象廳已將其認定為低壓區。當日上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
1月10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評級取消。當日21時許,該熱帶擾動西行至
棉蘭老島東南方海面,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並對其發布
烈風警報(GW)。
1月11日凌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
1月12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將其評級取消,隨後日本氣象廳取消了烈風警報,並改發一般警報(W)。
1月13日3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低壓區。當日下午,該低壓區在棉蘭老島以東近海再次加強,並在上述海域徘徊。
1月14日,日本氣象廳重新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
1月15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再次對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給予“LOW”的評級。
1月16日14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提升為“MEDIUM”。當日21時許,日本氣象廳再次對其發布一般警報。當日23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在24小時內形成為熱帶氣旋的機會提升為“HIGH”,並同步發出
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
1月18日9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其正式編號01W,隨後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給予其國際編號1401,並將其命名為“玲玲”,香港天文台則將其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當日14時許,中央氣象台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亦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1月19日2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當日17時許,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
1月20日5時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出最後警報(FW)。當日9時許,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低氣壓。當日14時,中央氣象台對其停止編號。
1月21日,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低壓區。
在事後發布的最佳路徑中,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巔峰風速由35kt下調至30kt。
預報預警
菲律賓當地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一號風暴信號
2014年1月18日10時30分,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將已進入責任範圍的低壓區升格為熱帶低氣壓,發布第一報熱帶氣旋資訊,命名為Agaton,並發出一號風暴信號。1月20日11時,菲律賓氣象部門將其降格為低壓區,發布最後一報熱帶氣旋資訊,並解除一號風暴信號。
颱風影響
2014年1月19日,菲律賓國家減災管理委員會稱,肆虐菲律賓南部多日的熱帶低氣壓已升格為熱帶風暴“玲玲”,並造成40人死亡,5人失蹤,65人受傷。
根據菲律賓國家減災委員會於2月1日6時發布的最終報告,“玲玲”共造成菲律賓70人死亡、86人受傷、9人失蹤。房屋半毀1,897棟,全毀1,585棟。有24萬4344戶(相當於114萬8621人)受災,其中有2441戶(相當於1萬1621人)無家可歸。農業損失293090423.23比索,設施損失273623750比索,共損失達566714173.23比索(約125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