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紅壤為發育於熱帶和亞熱帶雨林﹑季雨林或常綠闊葉林植被下的土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帶紅壤
- 外文名:Tropical red soil
- 地區:常見於熱帶雨林區或亞熱帶地區
- 主要特徵:呈酸性紅色
- 分類:油紅大土、泥紅壤、砂紅泥等
- 分布:非洲﹑亞洲﹑大洋洲等低緯度地區
分類,特徵,分布,利用,主要成土過程,剖面特徵,改良措施,可種植物種,
熱帶紅壤為發育於熱帶和亞熱帶雨林﹑季雨林或常綠闊葉林植被下的土壤。
分類
紅壤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油紅大土、泥紅壤、砂紅泥、紅松泥、砂粘紅泥、建甌紅泥土、崇安紅泥土、赤水黃紅泥土、麻砂紅泥、褐斑黃筋泥、網紋粘紅壤、邵武紅泥土、灰黃泥、厚灰黃泥、紅黃泥、粘底紅黃泥、死紅壤、熟紅壤等。
特徵
熱帶紅壤主要特徵是缺乏鹼金屬和鹼土金屬而富含鐵﹑鋁氧化物﹐呈酸性紅色。一般紅壤中四配位和六配位的金屬化合物很多,其中包括了鐵化合物及鋁化合物。紅壤鐵化合物常包括褐鐵礦與赤鐵礦等,紅壤含赤鐵礦特別多。當雨水淋洗時,許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鐵(鋁)最不易溶解(溶解度十的負三十次方),反而會在結晶生成過程中一層層包覆於粘粒外,並形成一個個的粒團,之後亦不易因雨水沖刷而破壞,因此紅壤在雨水的淋洗下反而發育構造良好。紅壤是我國中亞熱帶濕潤地區分布的地帶性紅壤,屬中度脫矽富鋁化的鐵鋁土。紅壤通常具深厚紅色土層,網紋層發育明顯,粘土礦物以高嶺石為主,酸性,鹽基飽和度低。紅壤土類劃分5個亞類,本區分布有3個亞類。紅壤亞類具土類典型特徵,分布面積最大;黃紅壤亞類為向黃壤過渡類型,在本區均分布於山地垂直帶,下接紅壤亞類,上接黃壤土類;紅壤性土亞類是剖面發育較差的紅壤類型,主要分布於紅壤侵蝕強烈的丘陵山區,江西興國一帶和福建東南部有較多分布。
分布
主要分布於非洲﹑亞洲﹑大洋洲及南美洲、北美洲的低緯度地區﹐大致以南北緯30°為限,常見於熱帶雨林區。歐洲特別是在地中海東岸和巴爾幹半島地區也有類似於紅壤的土壤存在。東亞地區北起長江沿岸﹐南抵南海諸島、南洋群島﹐東迄台灣﹐西至雲貴高原及橫斷山脈的範圍為紅壤的重要分布地帶。
紅壤地區雨量大,降雨集中,有時一次降雨可高達200-300毫米以上,當地面覆蓋差時,暴雨就造成強烈的水土流失。如中國紅壤區的年均溫為15~25℃﹐≧10℃的積溫為4500~9500℃﹐最冷月均溫為2~15℃﹐最熱月均溫28~38℃﹔年雨量為1200~2500毫米﹔冬季溫暖乾旱﹐夏季炎熱潮濕﹐乾濕季節明顯。
紅壤是種植柑橘的良好土壤。紅壤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包括:江西、湖南兩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東南部,廣東、福建北部及貴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蘇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紅壤呈酸性——強酸反應。丘陵紅壤一般氮、磷、鉀的供應不足,有效態鈣、鎂的含量也少,硼、鉬也很貧乏。並常因缺乏微量元素鋅而產生柑桔“花葉”現象。
利用
紅壤的地質,為更好地利用紅壤,須對其淋溶作用強、礦質養分少、酸性大、易產生鋁錳毒害、保肥性能差和質地粘重或砂粒過多等不良性狀進行改良。具體措施是:增施氮、磷、鉀等礦質肥料,氮肥宜用粒狀或球狀深施,磷肥宜與有機肥混合製成顆粒肥施用;施用石灰降低紅壤酸性;合理耕作;選種適當的作物、林木,種植綠肥是改良紅壤的關鍵措施;旱地改水田,減少水土流失並有利於有機質積累,提高紅壤生產力;保護植被,防治侵蝕,凡坡度大於25°的陡坡應以種樹種草為主,小於25°的坡地根據陡緩狀況修建寬窄不等的等高梯地或梯田種植。用於多年生林木和經濟林,比如馬尾松、油茶、杉木、烏桕等,及種植柑桔等經濟作物。
主要成土過程
(1)、脫矽富Fe、Al化作用
在高溫高濕條件下,礦物發生強烈的風化產生大量可溶性的鹽基、矽酸Fe(OH)3、Al(OH)3。在淋溶條件下,鹽基和矽酸被不斷淋洗進入地下水後流走。由於Fe(OH)3、Al(OH)3的活動性小,發生相對積累,這些積聚的Fe(OH)3、Al(OH)3在乾燥條件下發生脫水形成無水的Fe2O3和Al2O3,紅色的赤鐵礦是紅壤呈現紅色,形成富含Fe、Al的層次。
(2)旺盛的生物小循環
在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水熱條件優越,植被生長旺盛,生物的小循環作用也十分旺盛。紅壤的形成以富鐵、鋁化過程為基礎,生物小循環是肥力發展的前提,這兩個過程構成了紅壤特殊的形狀和剖面特徵。
剖面特徵
O層:在森林植被下,當年凋落物。
A層:暗棕紅色,團粒結構,無人為破壞下可達30cm左右,疏鬆。
B層:棕紅色、紅色,核狀或核塊狀結構,可達0.5—1m,比較緊實,質地較粘,常有Fe結核存在。
在B層以下常有一個由紅、黃、白三色交錯而成的網狀紋,網狀紋較堅硬,對植物生長不利。其形成機制尚無定論。
C層:母質層
淋溶:以溶液的形式從一處遷移到另一處的活動。
淋洗:物質被下行水遷移帶出整個土體。
理化性狀和肥力特點
(1)全剖面呈酸性,pH為5.0—5.5;
(2)粘土礦物主要為高嶺石、赤鐵礦,粘粒矽鋁率為2.0—2.2;
(3)交換量低,常為5—10cmol/kg土,細土的CEC/粘粒<0.24;
(4)紅壤中有較多的游離態Fe、Al,而P易被固定,細土游離Fe2O3不小於2%;
(5)肥力特點:礦質養分少、酸性大、易產生鋁錳毒害、保肥性能差和質地粘重或砂粒過多。
改良措施
紅壤改良措施包括植樹造林、平整土地、客土摻砂、加強水利建設、增加紅壤有機質含量、科學施肥、施用石灰、採用合理的種植制度等。可以增施氮、磷、鉀等礦質肥料,氮肥宜用粒狀或球狀深施,磷肥宜與有機肥混合製成顆粒肥施用;施用石灰降低紅壤酸性;合理耕作;選種適當的作物、林木,種植綠肥是改良紅壤的關鍵措施;旱地改水田,減少水土流失並有利於有機質積累,提高紅壤生產力;保護植被,防治侵蝕,凡坡度大於25°的陡坡應以種樹種草為主,小於25°的坡地根據陡緩狀況修建寬窄不等的等高梯地或梯田種植。
可種植物種
紅壤一般可以種植稻米、茶、絲、甘蔗,山地還適於種植杉樹、油桐、柑橘、毛竹、棕櫚等經濟林木。紅壤的酸性強,土質粘重是紅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過多施有機肥,適量施用石灰和補充磷肥,防止紅壤沖刷等措施提高紅壤肥力。針對紅壤有機質含量很低的情況,可種植綠肥,以提高紅壤的有機質含量和氮素肥力。紅壤速效磷普遍缺乏,增施磷肥,並提高其利用率是一項重要的農業增產措施。紅壤施用石灰,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