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穹丘狀泥炭成因模式

熱帶穹丘狀泥炭成因模式,又叫安德森泥炭礦床模式,泥炭地質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帶穹丘狀泥炭成因模式
  • 外文名:tropical domed-peat formationmodel
  • 又名:安德森泥炭礦床模式
  • 學科:泥炭地質學
模式信息,模式釋文,

模式信息

學科:泥炭地質學
詞目:熱帶穹丘狀泥炭成因模式
英文:tropical domed-peat formationmodel

模式釋文

又稱安德森泥炭礦床模式(Anderson peat deposit model)。安德森(J A R Anderson)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集中研究了馬來西亞沙撈越州海岸低地泥炭沼澤的地表植被分布、植物演替與土壤類型,泥炭礦床形態、厚度、灰分和硫分的空間變化關係,進而建立了熱帶穹丘狀泥炭成因的一般模式。20世紀90年代初,埃斯特爾和斯托布(J S Esterle and J R Staub)以泥炭與煤的對比研究為出發點,從熱帶木本泥炭的物理學、化學和岩石(岩相)組成等方面研究了沙撈越巴蘭河流域和印尼蘇門答臘占碑省巴當哈里河流域穹丘狀泥炭沼澤,對安德森模式作了必要的補充。修改後的安德森模式(見圖)為:第一階段,熱帶雨林高大喬木和林下植被繁茂生長,成炭植物擴展到進積濱岸泥坪和沙壩上;第二階段,與天然堤增高同步的淡水泥炭堆積作用,生成高灰分木本泥炭,沼澤中心林下植被較前增加;第三階段,沼澤中心高大喬木顯著減少、變矮,灌木、草本植被增加,生成厚層低灰分貧營養泥炭。即在現代熱帶長年濕潤的沿海岸低地熱帶雨林區,隨著岸帶向海推進,河流側侵,泥坪和沙壩進積,成炭植物由紅樹迅速轉換為茂密高大的熱帶雨林和下層林木,再逐漸轉換為低矮林木、灌叢和高草;沼澤中心表面由平地逐漸隆起為穹丘;與此同時,高灰高硫的富營養微鹹水泥炭過渡為特低灰低硫的貧營養淡水泥炭;泥炭礦由邊緣到中心,由底到頂其類型依次為腐泥泥炭(或為細腐植泥炭)一腐植泥炭一粗腐植泥炭一纖維泥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