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稀樹草原(熱帶稀樹大草原)

熱帶稀樹草原

熱帶稀樹大草原一般指本詞條

乾濕季對比非常明顯熱帶地區,主要見於東非、南美巴西高原和印度等地;熱帶稀樹草原又稱薩瓦納群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帶稀樹草
  • 外文名:savanna.
  • 氣候類型:熱帶乾燥氣候
  • 特點:樹木很少而草很高
名稱來源,形成條件,生態特徵,外貌,種類組成,主要種類,形成原因,熱帶稀樹草原,形態,其他,

名稱來源

薩王納, 又譯薩瓦那,來自英語的savanna.
而英語這個詞取自航海世紀的西班牙商人對美洲南部草原的描述,他們用的是西班牙語:çavana .
而çavana 又來自於冒險家音譯當地人(印第安人)的語言(泰諾語,現已經失傳) zabana 這個單詞。
其意思就是“樹木很少而草很高”

形成條件

熱帶稀樹草地分布區屬於熱帶乾燥氣候,有明顯的旱季和雨季之分。年降水量為500-1500mm,集中在雨季降落。旱季和乾旱成為植物生長的不利因素。以非洲的熱帶稀樹草地為例,年降水量為1000mm,旱季只有10mm,而溫度變化曲線則比較平直。

生態特徵

外貌

熱帶稀樹草地的外貌特徵可以用“高草稀樹”來概括。草本植物占據優勢,喬木稀疏散生。
喬木的覆蓋程度明顯低於熱帶疏林。表面上看,喬木和草本植物的地上部分關係似乎不大,但它們的地下部分交織在一起,所以還是應該看作一個群落。

種類組成

喬木層最常見的是金合歡屬(Acacia),草本層則以禾本科植物占據優勢。

主要種類

灌木的地下部分發達。草本植物中,禾本科植物葉子狹窄而直立,雙子葉植物多為小型葉,堅硬或完全退化,有的雙子葉植物還發育有貯存水分的塊莖。
熱帶稀樹草地的植物發育著明顯的旱生特徵。喬木矮小,多分枝,樹幹不整齊,樹冠扁平、傘狀;葉為羽狀複葉,小葉能運動,可以儘量避免陽光的損害;樹皮厚,對火燒絕緣良好,樹幹內可貯存大量的水分;常綠葉具茸毛,芽被芽鱗

形成原因

熱帶稀樹草地主要分布在熱帶非洲東部、巴西南部、美國加州南部至墨西哥,澳大利亞、緬甸、印度等地。其中以非洲的面積最大,最為典型。在南美洲的巴西東部被稱為坎普群落(Campos),在委內瑞拉蓋亞那等地被稱為里亞諾群落(Llanos)。
關於熱帶稀樹草地形成的原因,目前至少有三種觀點:
● 是明顯的乾濕氣候交替下的產物,是一種氣候頂極;
● 是火燒影響下的一種次生演替類型;
● 是由於特殊的土壤作用而形成的土壤頂極。瓦爾特發現,在南美洲和非洲的熱帶稀樹草地中,由於地下水位較高,土壤中有一層由Fe(OH)3膠結物所形成的類似於石板的硬殼,稱為“磚紅壤殼”。草本植物的根系較淺,能夠在磚紅壤殼上面生長,而喬木的深根系只能透過磚紅壤殼的縫隙向下生長,從而形成稀樹草地。

熱帶稀樹草原

我國的熱帶稀樹草地主要分布於雲南的乾熱河谷,包括紅河怒江瀾滄江的河谷地區,廣東南部、海南北部和台灣西南部。
雲南乾熱河谷存在著原生的熱帶稀樹草地,那裡的氣候條件與熱帶稀樹草地的氣候條件一致,組成群落的種類許多是原生的。
廣東等地的熱帶稀樹草地則是由熱帶森林經過反覆的砍伐和燒墾後形成的。

形態

薩王納群落以高達1米以上的旱生禾草為主要成分所組成的草被層占優勢,在這種草被層的背景上散生著一些旱生矮喬木,它們常常具有分枝多的叢生樹幹和扁平的傘狀樹冠,葉小堅硬,常綠或落葉。

其他

由於禾草的生產力高以及植被稀疏開曠等特點,所以在干擾較少的熱帶稀樹草原中常有大量有蹄類食草哺乳動物,如非洲薩王納群落中的斑馬、長頸鹿等。還有一些大型食肉動物如非洲獅等。它們與前述的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熱帶獨特的自然景觀,引人注目。
熱帶稀樹草原的生產力比雨林低,平均約為0.5-3克/米2·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