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性乳糜瀉

熱帶性乳糜瀉(tropical sprue)又稱熱帶性口炎性腹瀉、熱帶脂肪瀉,是空腸中細菌過度繁殖引起黏膜結構和功能改變,後期可發生吸收不良的疾病,臨床上表現為腹瀉及多種營養缺乏,主要在熱帶流行。近年來已將發生在熱帶的本病歸類於“感染性小腸吸收不良”類型,並將本病分為寄生蟲性(即賈第蟲病)及非寄生蟲性(熱帶口炎性腹瀉)兩種,後者的輕型又稱熱帶性腸病。

基本介紹

  • 別稱:熱帶性口炎性腹瀉、熱帶脂肪瀉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常見病因:可能與感染有關。
  • 常見症狀:腹瀉、營養缺乏導致的舌炎、口炎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本病病因不明,因有以下特點懷疑本病可能與感染有關:
1.季節性。
2.流行性。
3.外來旅行者也可以得病。
4.同居一處者發病率高。
5.廣譜抗生素治療有效。
但糞便及小腸內容物培養尚未發現病原細菌,光學顯微鏡及電子顯微鏡亦未見腸黏膜中有病原菌。小腸吸取物作病毒分離、厭氧菌及真菌檢查亦未成功。
營養缺乏如缺乏蛋白、維生素B12、葉酸等,可能是繼發因素,而非主要病因。

臨床表現

臨床上分為三期:腹瀉吸收不良期,營養缺乏期和貧血期。
1.第1 期
又稱早期,表現為腹瀉、乏力、衰弱及體重下降,甚至出現脂肪瀉;
2.第2期
以出現營養缺乏為特徵,臨床上出現舌炎、口炎、唇乾裂及過度角化;
3.第3 期
以出現大細胞貧血為特徵,臨床表現亦加重。
舌痛、腹瀉和體重減輕是本病常見的三聯征。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30%有脂肪瀉,50%有葡萄糖耐量異常,90%有木糖吸收異常。血白蛋白、鈣、鐵減少,凝血酶原時間延長,維生素A及維生素B12吸收試驗異常。
2.小腸鋇餐X線檢查
可無異常,也可見鋇影呈絮狀和節段性改變等非特異性改變,並伴腸腔擴張和黏膜皺襞增粗。
3.空腸病理活檢
可顯示特徵性的異常改變,不同程度的絨毛變寬縮短,隱窩拉長,並伴表面上皮細胞的改變,以及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浸潤。

診斷

居住或曾經旅居在此病流行區域,出現舌痛、腹瀉和體重減輕或貧血、吸收不良者應考慮此病可能,結合實驗室檢查以明確診斷。

鑑別診斷

1.膠原性乳糜瀉
小腸黏膜病變與乳糜瀉相似,但尚具有其他特徵性病變,即小腸表面上皮下有較寬的膠原纖維染色及電鏡觀察都證明此帶為膠原纖維。早期膠原纖維呈片狀分布而不呈帶狀,所以活檢應多處取材才能觀察到病變。關於此病的性質有些作者認為是乳糜瀉的變種,有的作者認為屬一種獨立的疾病。此病患者對麥膠不過敏,病情比乳糜瀉更嚴重,預後不良。
2.腸道寄生蟲病
糞便蟲卵和寄生蟲檢查有助於鑑別。
3.炎症性腸病
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均有各自的X線特點。
4.麥膠性腸病
麥膠引起的腸病也可在熱帶發生,但給予無麥膠飲食可控制為臨床鑑別的要點。
5.維生素B12缺乏
維生素B12治療糾正貧血有助於鑑別。
6.亞臨床吸收不良
為熱帶國家極常見的一種地方病,可有相似的結構變化,但無症狀。

治療

口服腸道不吸收抗生素如四環素或磺胺類藥物,根據需要使用葉酸和其他替代治療,持續1~2個月後根據病情輕重和對治療的反應將劑量減半,持續治療6個月,直至黏膜結構完整性恢復。

預後

此病預後良好,移居溫帶者一般不復發,但定居流行區者仍有20%復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