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模鑄造法

熔模鑄造法是指一種相對比較新的鑄造金屬的方法,也稱作整模法(full mold)、蒸發法(vaporization)和無空腔鑄造法(cavityless casting)。原型採用泡沫塑膠(FOAMED PLASTIC)製造,通常是易膨脹的聚苯乙烯。正模被鑄造砂(FOVNDRY SAND)擠得滿滿的,形成模子(MOLD),做負模也是一樣。當熔化的金屬液注入模具(即聚苯乙烯做的模具)時,泡沫塑膠就蒸發了,或是流失,留下鑄造砂的負模充滿了金屬液。這種鑄造的方法後來被雕塑界採用,有運用於工業的製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熔模鑄造法
  • 別名:整模法、蒸發法和無空腔鑄造法
  • 出處:《最新英漢美術名詞與技法辭典》
鑄造是人類掌握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公元前3200年,美索不達米亞出現銅青蛙鑄件。公元前13~前10世紀之間,中國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時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如商代的重875千克的司母戊方鼎、戰國的曾侯乙尊盤和西漢的透光鏡等都是古代鑄造的代表產品。早期的鑄造受陶器的影響較大,鑄件大多為農業生產、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藝術色彩較濃。公元前513年,中國鑄出了世界上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鑄鐵件--晉國鑄鼎(約270千克重)。公元8世紀前後,歐洲開始生產鑄鐵件。18世紀的工業革命後,鑄件進入為大工業服務的新時期。進入20世紀,鑄造的發展速度很快,先後開發出球墨鑄鐵,可鍛鑄鐵,超低碳不鏽鋼以及鋁銅、鋁矽、鋁鎂合金,鈦基、鎳基合金等鑄造金屬材料,並發明了對灰鑄鐵進行孕育處理的新工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