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蕨根,中藥名。為鱗毛蕨科植物狹頂鱗毛蕨Dryopteris lacera (Thunb.) O. Kuntze的根莖或葉。分布於華東及陝西、湖北、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清熱,活血,殺蟲之功效。常用於痢疾,跌打損傷,絛蟲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熊蕨根
- 別稱:半邊草、毛頭黃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綱:蕨綱
- 目:真蕨目
- 科:鱗毛蕨科
- 屬:鱗毛蕨屬
- 種:狹頂鱗毛蕨
- 分布區域:華東、陝西、湖北、廣西、四川、雲南
- 採收時間:根莖全年均可采;葉幼嫩時采
- 用量:內服:煎湯,5-10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莖或葉。
性味
味微苦,性涼。
歸經
歸脾經。
功效
清熱,活血,殺蟲。
主治
用於痢疾,跌打損傷,絛蟲病。
相關配伍
1、治痢疾:狹頂鱗毛蕨15g,海蚌含珠15g。煎服。
2、驅絛蟲:狹頂鱗毛蕨15g。煎服。(1-2方出自《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研末。
採集加工
根莖全年均可採收。挖出後洗淨,去葉柄與鬚根;葉幼嫩時采。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植株高約60-80厘米。根狀莖短粗,直立或斜升。葉簇生;葉柄通常顯著短於葉片,禾稈色,連同葉軸密被鱗片,鱗片褐色至赤褐色,膜質,全緣或略有尖齒,基部鱗片大,卵狀長圓形,先端長漸尖,長達2厘米,向上鱗片變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形,長40-70厘米,寬15-30厘米,二回羽狀分裂;羽片約10對,對生或互生,開展,具短柄,廣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下部羽片幾乎不縮短,上面羽片能育,常驟然狹縮,孢子散發後即枯萎;小羽片長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達2厘米,寬5-10毫米,基部與羽軸廣合生(但基部小羽毛片往往離生或近離生),鈍尖至銳尖頭,邊緣有齒;葉厚草質至革質,淡綠色,葉軸上的鱗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羽軸背面殘存有小鱗片;葉脈羽狀,側脈在小羽片上面略下凹。孢子囊群圓形,生於上部羽片;囊群蓋圓腎形,全緣。孢子具周壁。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400-800m的山坡林下陰濕處。分布於華東及陝西、湖北、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1、《國藥的藥理學》:“為絛蟲的驅除藥。”
2、《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清熱,活血,殺蟲。用於痢疾,跌打損傷,驅絛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