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熊圖騰
- 作者:葉舒憲
- 原版名稱:熊圖騰
- ISBN:9787806 858264
- 頁數:221
- 定價:38元
- 出版社:上海錦繡文
- 出版時間:2007-08-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編號:100691776
圖書信息,內容,作者簡介,目錄,傳說起源,祭祀活動,圖騰觀念,恐懼造神,圖騰聖餐,文獻記載,歷史上的熊圖騰,
圖書信息
內容
本書記述的,是作者考察中華熊圖騰神話的始末。為探索、研究做個專題的年記,是以前沒有嘗試過的寫作形式。我希望通過這個形式,把探索和思考過程,真實而饒有趣味地呈現出來。這或許能見證一個人文研究者的自我超越之路。作者簡介葉舒憲,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1999年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英國學術院、劍橋大學訪問教授。2003年荷蘭皇家學院客座研究員。2006年紐西蘭奧塔吉大學講席教授。兼任四川大學、吉林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教授,蘭州大學翠英講席教授、西安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出版專著26部,並被翻譯成為英、法、日、韓等文字。代表著有:《中國神話哲學》、《(詩經>的文化闡釋》。《高唐神女與維納斯》,《<莊子>的文化解析》、《文學與人類學》、《千面女神》、《兩種旅行的足跡》、《耶魯筆記》、《(山海經)的文化尋蹤》等。主編“中國文化的人類學破譯”、“文學人類學論叢”等。
作者簡介
葉舒憲,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1999年美國耶魯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英國學術院、劍橋大學訪問教授。2003年荷蘭皇家學院客座研究員。2006年紐西蘭奧塔吉大學講席教授。兼任四川大學、吉林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教授,蘭州大學翠英講席教授、西安外國語大學特聘教授。出版專著26部,並被翻譯成為英、法、日、韓等文字。代表著有:《中國神話哲學》、《(詩經>的文化闡釋》。《高唐神女與維納斯》,《的文化解析》、《文學與人類學》、《千面女神》、《兩種旅行的足跡》、《耶魯筆記》、《(山海經)的文化尋蹤》等。主編“中國文化的人類學破譯”、“文學人類學論叢”等。
目錄
自序:2006,我的“熊年”
朝聖牛河梁,恍悟熊圖騰
1.長城內外是一家
2.赤峰的“中華第一龍”
3.牛河梁熊頭之謎貳
林西石熊再發現
1.敖漢“秦俑”留懸念
2.被遺忘的林西
3.解讀石熊:神秘數字“六”
北大一哈佛的神話會
1.北大賽克勒博物館的熊頭
2.熊圖騰神話的源流
3.熊圖騰與史前女神宗教
4.印第安人的圖騰制度
5.從考古材料看中國史前熊女神
6.熊龍說與歐亞大陸的熊祖神話肆
圖騰批評的是與非
1.什麼是“圖騰批評”
2.對“圖騰”說的不滿
3.圖騰信仰與神話
4.圖騰是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伍
鯀禹啟化熊之謎
1.從熊穴啟閉獲得的啟發
2.鯀、禹和啟祖孫二代神話之謎陸
熊圖騰:從神話到小說
1.季節循環的象徵
2.復活的象徵
3.佛的象徵:能仁與熊菩薩柒
熊節解謎捌 沒有熊的國度
1.熊圖騰問鼎中原?
2.飛往沒有熊的國度
3.另類玉文化
4.關於熊的若干發現玖
秦人崇拜熊嗎?――中原通古斯人假說與秦文化源流
1.隴南訪古與“熊”邂逅
2.贏姓的文化符號尋根
3.贏秦與熊圖騰的考古新證
4.發現“熊鳥”
5.司馬遷所記秦神話與歷史
6.秦人是通古斯人嗎?
7.史前玉文化的證據
8.兩對師徒的宏大假說
9.熊圖騰:中韓文化的紐帶
尾聲:中華祖先神話之源
1.廣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熊形象
2.熊為百獸之王?
3.熊與獸面紋及饕餮
4.熊如何演化為龍?
5.漢武帝陵前的熊人交媾石雕
6.古代六禮之玉璜以雙熊首玉器為原型
附錄:“熊”與“能”:有熊部落故里新鄭能莊考察記
傳說起源
布里亞特和達爾哈特人
在遼闊的北方,還有許多其他部族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他們都有各自崇拜的圖騰。如布里亞特人、達爾哈特人崇拜熊。布里亞特和達爾哈特人常用《dbege》(祖先)、《qairqan](神聖的)、《otog》(熊的另稱)來稱呼熊,將它看成是猛獸之王。在獵熊時,他們遵循從古以來傳承的“熊祭儀”,舉行許多奇特的祭祀儀式。據傳說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女人與一隻熊相遇,並逐漸熟悉接近,後來這個女人生下了與熊相似的幾個孩子,把孩子養大後,她又回到熊那裡。臨行前留下話:三年內不要殺熊,那樣做就等於殺死我。但是孩子們還是違背了母親的告誡,第三年頭上殺死了一隻熊,當開熊腹時,竟看到那女人的乳房在裡面”。
蒙古人
俄國學者,地理學家II.K.卡扎羅夫於19世紀末在漠南蒙古地區旅行時,在青海記錄了一則柴達木盆地的蒙古人把熊作為自己祖先的故事:有一個年輕的女人,名叫“灰騰”。一天她進入猛獸出沒的夏賽義日山中,正在他深恐走入絕境而徘徊時,一個綠色的猛獸悄然出現在她附近,她見了大吃一驚,嚇昏過去。這個野獸十分憐惜這個被嚇壞了的女人,給她送來了食物,親切地照顧她。不久,他們相互依戀,同居生活,生了一隻熊。柴達木的蒙古人和藏族人都崇拜熊,稱它為“天狗”。
祭祀活動
據調查,熊崇拜遺蹟大量存在於北半球,布里亞特臨近的北亞地區便存在著大量有關熊崇拜的遺存,其中可以見到的“熊祭儀”和與熊有關的習俗禁忌。達爾哈特人在獵熊時遵循一套非常特殊的習俗和禮儀,比如,公熊四季均可捕獵,但母熊則不能,要等到它生養了小熊,到了春天走出洞穴之後才開始捕獵。在洞穴捕殺熊時,首先要在洞口拋三次火。捉住熊後,熊頭在一定時間內不能剝皮,把頭和兩條前腿放置在特定的尊貴的位置上,必須向熊祭祀後才能剝皮煮熟,舉行儀式,品嘗時,從村里最長者開始,依次讓每家都吃到熊頭肉,吃完後將剩下的熊頭骨拿大野外,掛在樹上。這種熊祭的習俗並非布里亞特人、達爾哈特人所獨有。在歐洲古芬蘭的卡累利阿人、萊呵米人、亞洲的埃文基(通古斯)人、優卡吉爾人、鄂倫春、鄂溫克人都普遍存在著與此相近的熊崇拜習俗。
圖騰觀念
恐懼造神
從以上所介紹的資料雖然是熊崇拜遺蹟的殘存,但卻反映了非常古老的圖騰觀念。不如直呼熊為祖父、父親、祖先,這正是人們把熊看成與自己有血緣親屬關係的表現,所以用相應的親屬稱謂稱呼它們,向親屬一樣對待它們,這便是圖騰親屬觀念的反映,而且產生於圖騰文化的早期。兩則熊與婦女相交生子的神化傳說,反映了古人希望能像那樣兇猛,甚至幻想變成熊,表現了人類早期“恐懼創造神”的特徵。
圖騰聖餐
在遠古若把某種動物作為圖騰的話,必須禁止對它殺、食。由於隨著時代的發展、演變、人口的增多,特別是熊的普遍存在、日益繁衍,利用價值高,如果按照古代的規矩辦,生活將會非常艱難,於是對熊的禁忌逐漸鬆弛下來,圖騰禁忌產生演變,這便是獵熊、食熊的開始。補救的方法就是分吃熊肉,是古代原始人吃“圖騰聖餐”習俗的遺留。“圖騰聖餐”是廣泛流行的聖餐儀式的原始形式,在原始人看來,用圖騰的血和肉作為聖餐廳,能夠鞏固他們與圖騰的親密關係,重新獲得圖騰的靈威。有的民族,例如:西伯利亞的吉利亞克人每年舉行依次殺熊分食熊肉的節日,由此可以知道類似風俗都與圖騰崇拜的宗教活動有關。
文獻記載
熊作為華夏族的圖騰,可謂“根正苗紅”,因為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公認的祖先——黃帝所在部落的姓氏,還是傳說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信仰。史載“黃帝有熊氏”,“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早就有學者提出,上古部落的姓氏往往淵源於圖騰名稱,若果真如此,黃帝所在的有熊氏,自然也與熊圖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了。如今,在黃帝故里河南省新鄭市,還有一個村莊叫“能(nài)莊”村,據說原名為“熊莊”,因村民嫌不好聽才改的。這會不會是黃帝氏族的熊圖騰留存於今天的痕跡呢?至於夏,據《史記·夏本紀》,原本就是黃帝有熊氏的後裔,且文獻中多有鯀、禹死後化熊的記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竹簡《容成氏》篇講禹聽政三年後“始為之號旗”,製作了東、西、南、北、中五方之旗,其中將熊作為最重要的“中正之旗”的標誌;還有目前被認為是夏文化遺存的二里頭遺址出土銅牌上的饕餮紋,也有學者認為就是熊……這些都暗示了熊在夏文化中與眾不同的地位。
歷史上的熊圖騰
但這也許還不是熊圖騰的最早起源。在比黃帝早一千多年的紅山文化的祭祀儀式里,就已經出現了熊的蹤影。牛梁河遺址的女神廟中,考古人員曾發現真熊的下頜骨和泥塑的熊頭、熊爪。此外,在附近的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出土過人工塑造的熊像殘件,並且這些熊的形象都是和女神形象相對應。透過這些歷史的碎片,我們似乎穿越千年時光,看到遠古的某個黑夜,先民們圍繞在神聖的女神像周圍,虔誠地舉行著祭祀儀式,火光中熊圖騰若隱若現。
歷史文物中也多有熊的形象,除像天價小熊一樣的熊造型實體物品外,還常有平面形態的熊,出現在墓葬中的畫像磚、石上。它們或興高采烈,翩翩起舞,表現出一幅其樂融融的祥和景象;或怒目圓睜,形象威猛,守衛著墓室和墓主靈魂的安寧。
為什麼看似傻乎乎的熊,會成為我們祖先膜拜的圖騰呢?有學者說是因為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男性,象徵著勇氣和力量;也有學者認為熊的季節性活動規則,尤其是冬眠的習性,給原始人造成一種死而復活的印象,因此熊被視作大自然力量重生的體現受到崇拜。且不論誰是誰非,總之,熊在代表我們祖先精神信仰的圖騰動物園中絕對是舉重若輕的角色,以後可不敢再說“笨熊”、“蠢熊”了喔。
“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一個重要特徵,在她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各式各樣的圖騰,紛紛出現在我們祖先創造的精神文明璀璨畫卷中。其實,我們的圖騰動物園還有很多成員,比如百獸之王的虎、“四瑞”之一的龜、今年的吉祥物羊等等。它們化身為晶瑩圓潤的玉、樸素簡約的陶、新奇詭異的神話故事和隆重神秘的祭祀儀式,共同帶領華夏先民從刀耕火種走向文明社會;隨後,又在莊重肅穆的青銅器、活潑浪漫的漢畫像、猙獰凌厲的魏晉鎮墓獸、絢爛綺麗的隋唐壁畫以及清新細膩的宋明瓷器中,繼續扮演民族心靈慰藉的角色,持續不斷地承載著歷代中華兒女的精神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