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疊加變質作用

新的岩漿活動使煤層再次發生變質的現象。在中國煤的變質具有明顯的特色,可概括為“多階段變質演化與多熱源疊加變質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煤疊加變質作用
  • 外文名:superimposed metamorphism coal
  • 學科:煤地質學
  • 含義煤層再次發生變質的現象
學科,詞目,釋文,

學科

煤地質學

詞目

煤疊加變質作用(英文:superimposed metamorphism coal)

釋文

中國煤,尤其是晚古生代煤形成後大多經歷了三個變質演化階段。第一演化階段普遍進行深成變質作用。由於煤的深成變質程度取決於煤所經受地溫的高低及其持續時間的長短,華北石炭二疊紀煤系厚度較薄,而其上覆三疊系除少數地區外一般也不厚,因此大部分華北晚古生代煤為低煤級煙煤。第二演化階段以多熱源疊加變質作用為主,使已形成的低煤級煤在正常地溫之上又經受新加上的異常熱,如岩漿侵入熱及其派生的熱液、熱氣,岩體中放射性元素的蛻變熱,又如沿深大斷裂上導的高溫和莫霍面抬升形成的地熱場異常等,導致煤的疊加變質作用。其中以成煤期後的岩漿活動,特別是燕山期岩漿侵入疊加的區域岩漿熱變質作用顯著,使部分低煤級煤提高到中、高煤級,從而使中國賦存著適於多種用途的各種變質程度的煤。還應強調的是,疊加變質作用,特別是區域岩漿熱變質的疊加,對生於、儲於煤層的煤層氣而言,將有助於增加其含氣量和提高煤的滲透率。煤的第三演化階段則以奠定中國煤變質格局為特徵。古近—新近紀構造變動使已形成的煤變質分帶發生位移,如北北東向的長治—紫荊關斷裂的右旋活動使在第二演化階段的緯向高變質煤帶發生了位移,即與斷裂帶西側沁水盆地北部的高變質煤帶相對應的斷裂帶以東的太行山東麓和魯中高變質煤帶,明顯地向南移動了緯度1°左右的距離;而與斷裂帶西側沁水盆地南部的煤高變質帶相對應的斷裂帶東側河南滎鞏、焦作、永夏,安徽淮北,江蘇豐沛和山東陶棗高變質煤帶,也明顯地南移了緯度1°左右。由於存在各種促使煤變質的熱源,因而煤變質作用也有幾種類型。煤在普遍進行深成變質的基礎上,又可能經受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其他類型的變質作用,構成了煤的多熱源疊加變質作用,如疊加一次甚至一次以上的區域岩漿熱變質,又如疊加熱液變質、熱水變質作用,以及同時疊加區域岩漿熱變質和熱液變質作用等,其中疊加區域岩漿熱變質作用最常見,也最有利於煤層氣的富集與滲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