煠熟狗頭

“煠”的潮州音為:思亞8,詞義更接近“煮”,如“煠魚飯”和“煠卵”就相當於“煮魚飯”和“煮雞蛋”。煮的現代詞義,是指將食物放在多量的水中,先猛火煮沸,再慢火煮熟的一種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煠熟狗頭
  • 性質:廣東潮汕方言
  • 意義:老一輩對年輕人感覺有點老實可笑
  • 資料記載:《說文》
  • 詞性:形容詞
詞義,詳解,

詞義

廣東潮汕方言,指老一輩對年輕一輩或小孩做事樣子感覺有點老實可笑。

詳解

但是,“煠”跟“煮”終歸還是有些區別的。《說文》將“煠”解釋為大熟,其烹飪時間似應比“煮”長而介於“熬”與“燉”之間。如果煠的時間太短,火候不足,比如煠狗肉吧,那么這狗肉就有些問題了。它的肉會因為太硬而咬不動,那個狗頭也會因為露出白森森的牙齒而顯得神情詭異,看似兇殘又恍若傻笑,這就是俗語所說的“煠唔熟狗頭”。
“煠唔熟狗頭”也可簡稱“煠唔熟”,這其實是一句罵人的惡語。它要表達的主要不是食物熟或不熟,而是以未能煮熟的食物為比喻,譏諷別人的低能或缺陷。潛台詞是某個人智力低下,達不到常人的水平,就像火候不足的食物一樣。我以前有位同事,被人稱為“八成”,意思當然是說他只有常人的八成智慧型了。大家都當面叫他“八成”或“老八”,叫的人多了,他也只能默認。事隔多年,真名我早忘了,綽號倒是還記著。
“煠熟狗頭”還有一句同義的歇後語,叫“白煠狗頭----傻傻”。語言學家,原汕頭大學副校長林倫倫先生的解釋是:“水煮的狗頭,看起來一副傻乎乎的模樣,用來形容人的傻樣兒。”按潮汕的食俗,狗肉多數是用五香和醬油滷製的,白煠狗肉只流行於饒平縣東界等少數區域,汕頭市面上也偶爾會見到“東界白面狗肉”的攤檔招牌,說明東界的狗肉正逐漸被其他地方的人所接受。順便提一下,饒平東界半島,包括現在的所城、大埕和柘林三鎮,古稱東里,曾經是一個人文昌盛發達的地方,有明一代,出過37位舉人和7位進士。這些士大夫與京官交往甚密,當地至今還流傳有俗語:“欲知朝內事,需問東里人”。
與潮州菜技法“煠”最容易混淆的的技法是“熻”。“熻”,潮州音:何音4,也是一個古字,《玉篇》解釋為:熱也,《博雅》則解釋為:蒸也。但“熻”實際只是半蒸半煮,比如“熻番薯”和“熻幼米仁(玉米)”。與“煠”比較,“熻”要求水量要少,當食物煮熟之後,水量應所剩無幾或幾乎沒有。“熻”與“煠”對原料的要求也不同,以番薯來說,整個帶皮煮要用“熻”字訣,才能保持原味;去皮切塊煮則要用“煠”字訣了,過程往往要加糖增味,這叫“煠番薯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