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經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煙臺市生產的綠茶水浸出物為48.6%,比南方茶葉高出14%,胺基酸、茶多酚、咖啡鹼、葉綠素等體現綠茶品質的重要指標可與南方茶葉相媲美,具有“湯色碧綠明亮,葉片厚、香氣濃、耐沖泡”等特點。
受當地氣候影響,從植物生理學角度來看,煙臺綠茶表現為綠茶葉片肥厚,內含營養物質,尤其胺基酸、葉綠素遠高於南方茶,整體具有高山茶的品質風格。不過由於葉質肥厚,加工好的煙臺綠茶外形不如南方茶秀氣。
產地環境
山東省煙臺市是中國緯度最北的綠茶適栽區。煙臺茶區整體處於北緯37°—38°,氣候涼爽乾燥,光照較強,霜期也較南方長,晝夜溫差大。受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影響,煙臺茶樹生長發育慢,有充分的時間積累養分。
歷史淵源
1966年,煙臺開始南茶北種,茶樹種源來自安徽、浙江兩省。
1973年,煙臺綠茶逐年試種,經鑑定試種成功並組織推廣。
1970年,煙臺茶園開始產茶,年產量3855千克。
1976年,煙臺建茶園12520畝。
1977年,煙臺綠茶產量高達18萬千克。
受自然氣候影響,越冬禦寒和管理投資成本高,制茶技術原始,勞動強度大等因素,煙臺綠茶經濟效益低,一度毀茶改種者多,截止1985年煙臺全市茶園面積僅存600畝。
2001年,煙臺現代種茶再次興起,開闢出第一塊試驗田。
2002年,煙臺種植茶樹獲得成功。
2004年,煙臺開始大規模推廣綠茶種植,種植區分布在海陽、萊陽、蓬萊、牟平、萊州等地。其中,以海陽的種植面積最大,占到總面積的80%左右。
2007年,煙臺成立了茶葉協會,是煙臺北方茶葉推廣中心。
生產情況
2012年,煙臺市種植綠茶麵積達6000多畝。
2016年,煙臺綠茶種植面積最大的海陽市,綠茶種植面積從5年前的3000多畝,擴大到2萬多畝,種茶區域遍及遍布海陽境內15個鎮街、100多個村莊,實現了區域化規模化經營。
產品榮譽
2016年12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煙臺綠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煙臺綠茶產地範圍為山東省煙臺市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當地群體種及適制加工煙臺綠茶的茶樹品種。
二、立地條件
煙臺市現轄行政區域內。土壤為深厚肥沃的棕壤土,土壤pH值為5.5—7.0,有機質含量≥1.0%,土層厚度≥60厘米,地下水位≤100厘米。
三、栽培管理
1.移栽、定植: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苗木移栽。每公頃苗木數要求≤9.6萬株。
2.施肥:每年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22.5噸。
3.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摘
每年4月下旬至6月下旬為採摘期,按要求採摘單芽至一芽二葉的芽葉。
五、加工工藝
1.工藝流程:
(1)扁形:攤青→做形(壓扁)→輝乾→包裝→入庫。
(2)捲曲形:攤青→殺青→揉捻→炒二青→輝乾→提香→包裝→入庫。
(3)針形:攤青→殺青→揉捻→理條→搓條烘乾→提香→包裝→入庫。
2.工藝要求:
(1)攤青:時間6至8小時,期間要輕翻2至3次。當鮮葉變軟,開始透發清香,含水量低於70%時,立即停止攤放。
(2)殺青:殺青溫度為280℃至300℃,持續2至3分鐘。殺青適度標準為色澤變暗,青氣揮發,清香顯露,茶葉用手緊握成團,鬆手慢慢散開,略有粘性。
(3)做形(壓扁):溫度控制在160℃左右,時間10至12分鐘,含水率在40%左右。
(4)理條:溫度控制在180℃左右,時間8至10分鐘,茶條成形率在90%以上,含水率在40%左右。
(5)輝乾:鍋溫100℃至120℃,時間20至25分鐘,含水量控制在6%以內。
(6)揉捻:時間在40至60分鐘,成條率在80%以上,細胞破壞率45%至55%。
(7)炒二青:溫度控制在150℃左右,時間10至15分鐘,含水量控制在40%左右。
(8)搓條烘乾:溫度110℃至120℃,時間為10分鐘左右,含水量控制在20%左右。
(9)提香:溫度80℃至90℃,時間20至25分鐘,含水量控制在6%以內。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葉片厚、香氣濃、滋味厚、耐沖泡。
(1)扁形茶:外形扁平挺直、光滑鮮潤、色澤翠綠,湯色碧綠明亮,香氣濃郁悠長、持久,滋味醇厚,葉底勻齊成朵。
(2)捲曲形茶:條索緊細或緊結,勻整壯實,色澤灰綠起霜,香氣清高而持久,滋味濃醇而回甘,葉底嫩綠而厚實。
(3)針形茶:外形緊、細、圓、直、綠,有白毫,湯色清澈、綠亮,香氣清高,滋味醇和,葉底肥嫩、勻齊。
2.理化指標:水浸出物≥40.0%。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煙臺綠茶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煙臺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煙臺綠茶的檢測機構由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