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海軍學堂

煙臺海軍學堂

煙臺海軍學堂在中國近代海軍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該校坐落於煙臺市芝罘區金溝寨村之西南,三面背山,北面向海,加開體育場,直通巋岱山下的海軍小碼頭,占地90畝。

建築形制採取中西優點兼取,有大門(面闊五間、進深兩間)、學堂正廳(三幢並列,每幢面闊十間,進深兩間),設有辦公及教學大樓(64間),兩廊廊廡為學員宿舍及餐堂、食品房、槍械所、圖書館及雜役房等。另有教職員宿舍。建築宏偉,裝飾豪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煙臺海軍學堂
  • 作用:近代海軍教育史占有重要的位置
  • 地點:煙臺市芝罘區金溝寨村
  • 占地:90畝
簡介,發展歷史,

簡介

煙臺海軍學堂是在甲午海戰後,1903年由北洋大臣奏請清廷建立的。在海軍提督薩鎮冰的策劃下,由謝葆璋負責籌建。1908年(清光緒卅四年)春季落成。
在津、滬兩地各招新生90餘人,在上海高昌廟海軍提督衙門應考,全部錄取。薩鎮冰親率新生到學校報到,以後學生陸續增至200餘名。該校學制參照英國海軍學校章程建立。
入學年齡自13歲至16歲為限,課程有英語、代數、幾何、平面三角、弧三角、地理、繪圖、測量、帆纜、槍炮、天文、駕駛及在船艦的課目,如海濤、海流、電學、氣象學、船陣及布放魚雷等。學制三年,分六學期,無寒暑假,每星期僅停課半日。
共畢業學生18屆,540餘人。畢業生先後派至日本、英國留學。

發展歷史

1911年(宣統二年)該校發生漢滿學生鬥毆事件。因滿族八旗子弟20餘人入學,水平低下,故設專班。漢滿學生不相往來,秋季運動會因競爭而鬥毆,滿族學生全部離校告狀,遂由登萊青道台出面解決,勒令學校開除肇事漢族學生,由此對清廷不滿瀰漫全校,因而辛亥革命煙臺獨立時,該校學生寫血書支持革命,上街遊行,校長謝葆璋也給予支持。
1912年(宣統三年)5月,該校第六屆畢業生36人至上海高昌廟海軍提督衙門報到,奉派通濟艦實習。武昌起義時,該艦奉令駛煙臺,載運海琛、海籌、海容三艦所需軍火駛往湖北,抗拒革命軍。學生鄭沅、林培等俟船駛至中途,脅迫艦長,請即回響革命,並同10餘艦會集於南京上游之大勝關,夜間駛過南京,齊集鎮江,宣告反清,擁護革命,並通告各國使節,因而東南大勢已定,而該校學生功莫大焉。
該校校長先後由謝葆璋鄭祖彝佘振興等任之。煙臺海軍學堂歷屆畢業生為近代中國海軍之中堅力量,如郭壽生為國民黨海軍將領,在渡江戰役中發揮巨大的策反作用,建國後任海軍研究會顧問。又如中山艦長李之龍,在校時即積極宣傳蘇聯十月革命,宣傳馬列主義。又如鄧兆祥曾任“重慶號”艦長,率艦起義。後任北海艦隊副司令及全國政協副主席等。
1928年該校併入福建馬尾海軍學校,同年冬校址毀於大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