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十年發展計畫

煙臺十年發展計畫

科技創新與進步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是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支撐。今後五年,是煙臺市科學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也是提前進入創新型城市的決勝時期。因此,必須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業、生物與製藥、新能源與高效節能等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經濟發展方式以開放促發展向以創新促發展轉變,從依靠傳統要素驅動向依靠創新要素驅動轉變,從開放領先向創新領先轉變,從外資依附型發展向自主創新型轉變。

簡介,大綱,第一章 回顧和展望,“十一五”期間發展環境和條件分析,第二章 任務和目標,調整經濟結構建立富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第四章 實施城市化戰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第五章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第六章實施以港興市戰略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

簡介

根據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編制和實施《煙臺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於全市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趕超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綱要》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依據,是今後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市人民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

大綱

第一章 回顧和展望

一、“十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回顧
“十五”以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三個明顯、兩個高於、一個跨越”的發展要求和“東部突破煙臺”的戰略部署,解放思想加壓奮進,凝心聚力趕超發展,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十五”計畫絕大多數指標提前一年完成,“十五”時期是我市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之一。
(一)國民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十五”以來,我市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時期,綜合經濟實力連續邁上新台階。2002年,全市生產總值首次突破千億元,2005年達到2012.5億元,五年平均增長15.5%,比調整後的計畫目標高1.5個百分點。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完成87億元,年均增長29.7%。入選“最佳中國魅力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奪得全國“長安杯”,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和“聯合國人居獎”。5個縣市區進入全國百強縣和全省30個強縣行列。
(二)產業結構得到調整最佳化,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十五”期間,三次產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5.1%、18.3%和14.5%,三次產業比例由2000年的14.4:51.8:33.8演變為9.6:61:29.4。第一產業,培育起糧油、果品、蔬菜、畜牧、水產等優勢產業,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向縱深推進。第二產業,支柱行業、骨幹企業發展速度加快、質量提高、後勁增強,集群經濟初具規模,製造業基地和北部沿海產業帶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機械製造、電子信息、食品加工、黃金等四個行業實現銷售收入、利潤、利稅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50%以上。第三產業,商貿流通、交通運輸、旅遊會展呈現出強勁發展勢頭,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服務等蓬勃興起。
(三)擴大內需政策取得明顯成效,投資拉動作用增強。“十五”以來,藉助國家發行國債、擴大內需的政策機遇,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快速增長,投資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高。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60.4億元,年均增長46.6%。消費擺脫了持續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增長速度逐年加快,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599.6億元,年均增長13.2%。
(四)對外經貿快速發展,經濟國際化進程加快。“十五”期間,全市對外合作的國家和地區擴大到80多個,新引進21家世界500強企業來煙投資。累計簽訂利用外資項目5418項,實際利用外資累計60.4億美元。2005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114.8億美元,其中出口64.8億美元,年均增長26.9%,出口額過億美元的企業達到4家。對外交往進一步擴大,國際友好城市達到13個,其中新增5個。
(五)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基本形成。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國有資產配置更加合理,監管體制基本建立,營運效益明顯提高。市縣鄉村四級企業改制基本完成,現代企業制度普遍建立。民營經濟取得長足發展,實現增加值占全市79%。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五年新增城鎮就業再就業45.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2%。農村稅費改革穩步推進,全部取消農業特產稅和農業稅。投資體制、財稅體制、醫療衛生體制、市政公用事業管理體制和行政審批制度等各項改革向縱深推進。
(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城鄉面貌發生較大變化。“十五”期間,全市城鄉建設投資累計完成510億元。公路硬化里程1038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9公里,分別比2000年增加6749公里和193公里。藍煙鐵路複線建成通車,大萊龍鐵路全線試運營,煙大鐵路輪渡項目即將投運。全市港口貨物年吞吐量達到8503萬噸,貨櫃吞吐量69.4萬標箱,分別比2000年增加4847萬噸和52.6萬標箱。煙臺機場改建工程順利實施,航線航班不斷增加,2005年旅客吞吐量118萬人次,貨物吞吐量2.5萬噸。全市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20萬千瓦,新增44萬千瓦。城市水電氣暖和市政公用設施更加完備,農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客車、通電話、通自來水和有人居住的島嶼通航等。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53%,比2000年提高7.2個百分點。啟動生態市建設,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森林覆蓋率達到35%。
(七)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逐步由小康向富裕邁進。2005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47元,年均分別增長11.2%和9.1%。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18.7平方米和27.7平方米。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1683億元,人均儲蓄存款16101元,增加6950元。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在0.4以下,人民生活總體已達到小康,正在向富裕型邁進。
(八)科教興煙戰略順利實施,經濟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到200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400家,實現產值1120.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的28.6%。“十五”期間全市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820項,其中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占55%,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稱號。教育事業得到進一步加強,義務教育普及率100%,高中段普及率88.7%,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達到13萬人。民眾體育和競技體育水平不斷提高,我市運動員在第二十八屆奧運會上奪得兩塊金牌一塊銀牌。文化、衛生、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事業都得到了全面發展。

“十一五”期間發展環境和條件分析

“十一五”期間是我市實施趕超發展戰略、落實“東部突破煙臺”要求、再造發展新優勢、加速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時期,既是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各類矛盾交織、各種考驗不斷出現的時期。總的態勢是:
(一)加速崛起的戰略機遇期。
國內外產業加速轉移。從國際看,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強,日韓和歐美向開發中國家產業轉移速度加快;從國內看,我國正處於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經濟成長的重心正由東南沿海向北擴展;從我市看,區位條件、生產要素、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有利於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形成與跨越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產業體系。
大規模投資建設產生效益。“十五”時期,我市投資規模擴張較快,建成的許多大工程大項目將在“十一五”期間發揮更大效益。“十一五”期間續建和儲備的重大生產性項目和基礎設施工程較多,全市投資仍可保持較快增長。在投資大規模積累的同時,消費開始進入結構升級和轉型時期,將極大地拓展市場空間,拉動經濟成長。
城市形象和地位進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間,環黃渤海經濟圈是國家重點規劃發展的區域之一。在半島城市群發展的帶動下,煙臺作為連線東北與東部沿海、溝通日韓與內陸的重要節點城市,城市地位、特色和優勢將更加突出,綜合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國內外知名度和影響力將顯著提高。
(二)結構調整的戰略轉型期。
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隨著製造業基地建設的快速推進,我市三次產業結構演變將進一步趨向高級化。工業結構加快向重化工業、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轉化,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和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以消費需求膨脹和結構升級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速度將明顯加快。
(三)體制機制完善的戰略創新期。
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履行入世承諾,全市經濟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現代市場體系逐步完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政府職能向公共服務型轉變,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機制創新效應不斷顯現。“十一五”期間,各項機制創新將更加活躍,新的分配機制、人才機制、企業發展機制、競爭機制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的工作機制等,將為經濟跨越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
增長方式進一步轉變。面對資源和環境的約束,圍繞產業升級、消費擴大、科技進步和循環經濟發展,經濟成長方式將發生實質性轉變,經濟發展速度、質量、效益將進一步統一,逐步走上一條低消耗、高產出、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四)應對挑戰的戰略競爭期。
國際國內競爭壓力加大。我市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綜合競爭力與先進城市仍有一定差距。國內先進城市發展越來越快,帶來更廣領域、更加激烈的區域競爭壓力。WTO後過渡期結束,區域經濟將與國際市場全面接軌,全球經濟一體化在帶來機遇的同時,將對我市部分產業發展產生一定衝擊。

第二章 任務和目標

一、主要任務
今後5年及到2020年,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將進入一個新階段,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全市上下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站在新起點,實現新發展,開創新局面。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以建設現代化國際性港口城市為目標,以走在前面、東部突破和趕超發展為主題,以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主線,以建設製造業強市、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為重點,大力實施城市化、經濟國際化、以港興市和科教人才強市四個戰略,促進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
實現上述任務,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10年,推進和諧社會建設,提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第二步:到2015年,全市經濟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
第三步:到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力爭突破1萬億元,建成現代化國際性港口城市。
二、主要預期目標
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到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700億元,年均增長13%,人均生產總值6800美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6:61:33。地方財政收入達到200億元,年均增長20%。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每年控制在4%以內。進一步鞏固在全省的領先地位,爭取在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中位次前移。
經濟成長方式進一步轉變。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38%,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產值占高新技術產品產值比重達到65%。萬元GDP耗能降低到0.75噸標準煤、耗水降低到75噸,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提高到9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5%。
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到2010年,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60%。中心城市綜合功能明顯增強,縣域中心城市協調發展,農村城鎮化步伐加快。
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到2010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230億美元,其中外貿出口130億美元,年均增長1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五年累計128億美元。實際利用國內資金五年累計3000億元。基本建立起適應WTO規則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努力實現從初級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變,基本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現代產權制度體系、國有資產營運監管體系和現代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所有制結構,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健全政府運行機制。到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85%。
和諧社會加快推進。到2010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1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800元,年均分別增長9%和8%。每年新增城鎮就業再就業1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下。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以上學歷人員達到470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2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5‰以內,人均預期壽命76歲。森林覆蓋率達到40%。
再經過十年努力,到2020年,全市生產總值力爭突破1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7000美元以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經濟結構和產業發展更具活力和競爭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在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展現現代化國際性港口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三、指導原則
——堅持趕超發展與科學發展相結合。立足於加快發展、趕超發展和科學發展,緊緊把握和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增強全市綜合經濟實力,鞏固和提高在全省和全國沿海開放城市中的地位。
——堅持結構調整與體制創新相結合。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全方位調整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和所有制結構,建立起與跨越發展要求相適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產業體系。以體制創新和制度建設為重點,全面推進經濟、社會、政府管理等各個領域的改革,消除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堅持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相結合。圍繞區位、資源和產業特色,發揮港口、海洋、旅遊、先進制造業等比較優勢,集中力量在製造業基地建設、現代服務業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對外招商引資、城鄉一體化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和諧社會構建等方面實現新突破。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妥善處理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係,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按照“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的職能範圍,建設責任政府、法制政府和服務政府。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切實提高經濟國際化、市場化水平。
——堅持以人為本與依法治市相結合。圍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積極實施富民措施,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協調發展。
第三章

調整經濟結構建立富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製造業基地建設,促進工業經濟由大變強;全面提高服務業層次和水平,促進服務業發展由慢變快;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促進第一產業向優質高效發展。爭取通過“十一五”時期的努力,新一輪結構調整基本到位,建立起富有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先進制造業基地
以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為先導,以“三個一批”為重點,著力培育製造業發展的規模優勢、技術優勢和品牌優勢,促進全市工業結構最佳化升級。
二、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
服務業是調整產業結構、擴大社會就業、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關鍵環節和重要著力點。要堅持膨脹規模和最佳化結構並舉,創新發展思路,改革體制機制,最佳化發展環境,推進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和國際化進程。到2010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33%,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36%。
三、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要求,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農民增收為中心,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國際化水平,努力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新跨越,全面建成農村小康社會。

第四章 實施城市化戰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圍繞打造現代化國際性港口城市、濱海旅遊城市和現代製造業基地,進一步最佳化城市布局,拉開城市框架,豐富城市內涵,提升城市形象,充分展現最佳魅力城市和人居城市特色。
一、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實施好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到2010年,初步形成中心城市功能完善、縣域城市協調發展、農村城鎮化水平較高的新型城市體系。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思路,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目標,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步縮小城鄉之間人均公共服務和生活水平差距,加快構築新型城鄉關係。到2010年,全面普及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推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面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推行農村養老保險,全面建立農民培訓就業體系。
三、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和系統化、網路化、現代化標準,以拉框架、提形象為方向,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支撐保障能力。
四、加強城鄉規劃和管理,建立城鄉統籌的政策體系
按照規劃先行的原則,立足於推進農村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把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修編完善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切實增強規劃的科學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按照高起點、出精品的要求,搞好城市設計和建築設計,突出城市生態品位、文化品位、藝術品位和建築特色,使城市更具宜居性和觀賞性。
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體制,落實四級管理網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統籌考慮城鄉規劃與管理,促進城鎮化有序推進。完善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體系,切實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堅持政府投資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科學合理舉債與經營城市並舉,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城建投入。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農民進城門檻,促進農村人口進入城鎮穩定就業和定居,逐步將現行城市居民享受的社會保障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擴大至進城務工和定居的外來人口。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服務體系,形成全市各類勞動者平等就業、自由流動的勞動就業制度。加快改革土地徵收徵用制度,完善徵收徵用程式和補償機制,妥善安置失地農民。

第五章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和WTO後過渡期結束的新形勢,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加強國內經濟合作,加快經濟國際化進程,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格局。
一、積極有效利用外資
二、擴大外貿進出口規模
三、加強國際經濟技術合作
四、開展國內經濟合作

第六章實施以港興市戰略加快發展海洋經濟

發揮我市沿海港口多、岸線長的優勢,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港口功能,最佳化資源配置,促進港口發展與城市經濟良性互動,臨港產業與海洋經濟聯動,彰顯濱海城市特色和形象,為建設現代化國際性港口城市奠定良好基礎。
一、最佳化港口空間布局,合理界定功能分工
“十一五”期間,著力建設以煙臺港為龍頭、龍口港為骨幹、其它中小型港口為補充的港口群體。到2010年,爭取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2億噸,貨櫃達到200萬標箱。
二、強化港口產業支撐,加快臨港工業發展
強化港口紐帶和輻射帶動作用,最佳化臨港產業布局,著力培育石化、造船、汽車、鋁業、電子信息和食品加工等六大臨港工業,形成港口、產業和生態相融合的臨港產業格局。
三、構築港口物流平台,大力發展綜合物流業
依託港口設施和鐵路、公路等綜合運輸體系,規劃布局一批臨港物流園區,積極拓展進出口物流業務,推進區港一體化,為打造自由貿易港區奠定基礎。
四、加強陸海經濟聯動,促進海洋經濟開發
圍繞建設“海上煙臺”,發揮海洋資源優勢,積極拓展海洋開發的深度和廣度,推動陸海生產力聯動布局、產業聯動發展,使海洋經濟成為全市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成長點。到2010年,全市海洋產業總產值達到800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0%左右,建成海洋經濟強市。

第七章

實施科教人才強市戰略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放到突出位置,加快發展科技教育事業,加強人才培養和開發,促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構建新型的社會事業發展體系。
一、大力發展科技事業
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完善和創新機制政策,加大研究開發力度,加快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廣泛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構築科普推廣體系,全面提高科技綜合實力。
二、加強人才培養和開發
全面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人力資源大市向人才資源強市轉變。到2010年,全市各類人才占社會總人口的比例達到20%。
三、積極發展教育事業
四、加快發展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
(一)全面繁榮文化事業。
(二)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
(三)大力發展體育事業。
(四)加強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

第八章

進一步深化改革 促進經濟體制轉軌
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方向,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事業單位改革、農村改革和改善經濟運行環境為重點,著力進行體制創新和機制轉換,加強改革的統籌協調和整體推進,力爭在一些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體制保障。
一、調整完善所有制結構
二、推進社會事業領域體制改革
三、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四、推進綜合配套改革

第九章

堅持以人為本 構建和諧社會
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健康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局面,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
一、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設節約型社會
二、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城市
三、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局面,建設平安城市
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文明城市

第十章

健全保障機制 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完成“十一五”規劃的任務目標,必須強化要素和項目支撐,配套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推進落實和監督檢查機制,切實增強規劃實施的剛性和有效性。
一、強化支撐體系建設,為規劃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一)水資源支撐。經供需平衡分析,“十一五”和到2020年前基本能夠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特枯水年缺水率在23%左右。考慮到經濟發展特別是重化工業的發展以及城市人口增長等因素,為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用水需要,“十一五”期間必須堅持開源與節流並舉,搞好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水庫建設工程。
(二)電力支撐。初步預測,2010年全市電力需求總量為325億KWH,電網最高負荷為530萬KW。
(三)項目支撐。重大項目建設對於確保實現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主要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十一五”期間,要重點推進能源、交通、城市基礎設施、製造業、服務業、農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7大類858個重大項目建設,規劃總投資5023億元。
(四)資金支撐。初步匡算,“十一五”期間要保持13%的經濟成長速度,固定資產需要年均增長18%,五年累計需要完成11000億元。
(五)政策支撐。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同時,認真履行政府職責,構建規劃實施的政策保障體系。投資政策,著力引導投資方向,調整投資存量,最佳化投資增量,提高投資效益。
二、建立健全保障機制,確保規劃任務目標落實
(一)充分發揮年度計畫、專項規劃的作用。
(二)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
(三)建立和完善規劃評估修訂機制。
(四)加強對規劃綱要的宣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