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燻痕跡(sootiness pattern)是消防術語。
定義:物質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游離碳粒子,在流動時吸附於物體表面或侵入物體空隙中形成的一種狀態和印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煙燻痕跡
- 外文名:sootiness pattern
- 所屬學科:消防
煙燻痕跡(sootiness pattern)是消防術語。
定義:物質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游離碳粒子,在流動時吸附於物體表面或侵入物體空隙中形成的一種狀態和印跡。
煙燻痕跡(sootiness pattern)是消防術語。定義:物質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游離碳粒子,在流動時吸附於物體表面或侵入物體空隙中形成的一種狀態和印跡。...
一、火災痕跡物證的提取 二、火災痕跡物證的鑑定 第二章 煙燻痕跡 第一節 火災現場中煙氣流動規律 一、物質燃燒的發煙量 二、火災現場中煙氣的流動 第二節 煙燻痕跡的形成 一、煙燻痕跡的形成過程 二、煙燻痕跡的影響因素 第三節 ...
直接作用如火燒、輻射、煙燻等;間接作用的如建築物構建的倒塌、碰砸等。證明火災原因的那部份痕跡物證,有的是人為的,有的是自然形成的。從各種痕跡機理看,由於火災作用形式不同,形成痕跡物證的的原物品的物理、化學性質也就不同,...
這些痕跡的形狀、位置及相互關係能反映槍枝的某些特點,為認定槍枝提供依據。(3)槍管內的發射痕跡,射擊後在彈膛、栓管等內表面會留下火藥煙燻的痕跡,並伴有火藥氣味。有時可發現未燃燒火藥顆粒。如不擦拭,會形成銹斑。據此,可判斷...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通高42.8厘米,重2公斤。這件銅熏為薰香用器,整體樸素無紋,通過燃燒香料和香草來散發香味,其上部為蒜頭形罩,罩著一個矮足圓盤,出土時內壁有煙燻過的痕跡。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
爐蓋內頂尚存煙燻痕跡,說明此爐曾經使用過,熏體內壁墨書兩周,上周“鹹平元年戊戌(998)十一月廿四日當寺僧紹光捨入塔買舍”;下周“供養童行奉詢弟子姜彥從同舍利永光”。構思奇特,秀麗典雅。北宋前期,越窯制瓷技藝日臻成熟,此...
乳釘繩紋鳥首形陶支腳,三級文物,新石器時代,武安磁山遺址出土,邯鄲市博物館藏 陶盂、陶支腳組合是磁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陶盂為倒梯形的容器,下面支撐它的是鳥首狀的陶支腳,出土時,陶盂底部和陶支腳頂部還有煙燻痕跡。文物...
純正穩定,器內外壁刻劃菊瓣、蓮瓣、草葉、團花及魚鱗紋等,工藝水平較高。晚期產量增大,擴大了窯室,火候控制不準,釉色不穩定,青中泛白、泛青、泛黃、泛灰皆有,常見氣泡、煙燻痕跡。製作也變粗糙,成品率低。
該鼎圓腹、斜折沿、方唇、豎耳,耳上各蹲一虎,虎身飾雲雷紋;腹部有三棱,上下各飾一圈圓圈紋,中間飾三組饕餮紋;腹底有煙燻痕跡;扁足呈變體夔龍形。外形 重3.2公斤,通高29厘米,口徑20厘米。這種扁足鼎的形制,與中原...
所有對燒制技術的要求特別高.山東龍山文化的陶鬹是承襲大汶口文化的重要器型.其共同的特點的頸部較粗.頸部界限難分.流略前傾.常裝飾乳丁紋和凸弦紋.一般作乳白.橙黃等色. 鬹內大多有水垢殘存.襠部有煙燻痕跡.此類陶鬹不但是山東...
此展品為東周(戰國早期)文物。通高64.6厘米,重54.8公斤。“鑊”是鍋的名字,鑊鼎在出土時,配有形似鍋鏟的長柄勺,鼎內遺存半邊牛的骨骸,腹底有煙燻的痕跡,應該是烹煮肉類的器物。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1號墓。現...
夾砂陶鬹一般較粗糙,出土時器底多有煙燻痕跡,有的器腹內還有灰黑色的殘渣,當為殘存的酒渣。這類夾砂鬹是專門用來煮酒溫酒的泥質陶鬹質地細膩,製作也精緻,可能是專作注酒用的。龍山文化晚期出現的平底鬹就是由泥質三足鬹發展...
六耳大銅鍋,金代炊具。1958年5月哈爾濱市郊出土。直口,球形腹,口沿下飾九周凸弦紋、六鋬耳,范鑄。通高62、口徑67、沿厚2.7厘米,耳長17、寬4、厚0.7厘米,重79公斤。鍋底外部有煙燻的痕跡。為迄今發現的金代金屬鍋中最...
下有三足。這組器的上部兩柱稱為耳,根據一些地區出土的同類器腹部有煙燻的痕跡判斷,爵盛上了酒後,可在其下部用火加熱。上部的兩耳正是為避免爵受熱後提取時燙手而設,作用類似於鼎的雙耳。現收藏於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由於陶釜經常炊煮食物 ,故出土的陶釜外底部大多有因燒煮留下的煙垢或煙燻痕跡 ;有些釜的內底或陶片上還可見到粘著的燒焦米粒殘渣或“鍋巴” 。與陶釜共存配套使用的主要是釜支架, 大多是以 3個釜支架架起一個陶釜, 用來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