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墩山土墩墓

煙墩山土墩墓

煙墩山土墩墓,是解放後在江蘇省鎮江市發掘的重要古代墓葬。位於江蘇省鎮江市丹徒縣大港鎮煙墩山南麓斜坡上60米方圓內。

基本介紹

主要文物,保護與破壞,

主要文物

1954年考古發掘出土青銅器12件,隨葬物主要是青銅禮器,有鼎、簋、鬲、盂、觥等,其中其中有一件“宜侯夨簋”,內有銘文126字,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據著名學者郭沫若唐蘭考證,“宜侯夨簋”,主要記載了武王、成王伐商、賞賜之事,又是西周初年井田制奴隸制的重要佐證。銘文中提到封給“宜侯”土地、人民和青銅器。“宜侯”即吳侯,其地在今鎮江丹徒區。從而證實了史書中關於周人封吳的史實。
其中“宜”的地望即今鎮江、丹徒一帶,證明鎮江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三千年。
出土文物----折觥出土文物----折觥

保護與破壞

鎮江煙墩山因出土國寶級文物宜侯夨簋而聞名,宜侯夨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的最重要青銅器之一,這裡的宜侯古墓也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然而,2012年有報導發現鎮江新區煙墩山上的宜侯古墓遭到人為破壞,一座新墓赫然葬在“‘古墓’的中間。在山腳下看到,被挖土機挖出的一條通道約有4米寬,蜿蜒通向山上,許多綠樹被毀,泥土就堆放在山腳下。沿著通道往上爬,轉過一道彎之後,就見一條筆直的大路直通“古墓”,在半山腰的位置還建了一條水泥台階路,共有19級,直通到山頂的位置。這個山包呈“饅頭”狀,現在這個“饅頭”已經被人從中間挖成“L”形,一座新建的墓就建在“古墓”的中間,看上去剩下的半個“古墓”成了這個新主人的“靠背”,新建的墓呈長方形,還沒來得及立墓碑。在被挖的“古墓”處,許多青磚瓦礫暴露在外。
2012年3月27日中午11點左右,鎮江市博物館鎮江新區社會發展局、鎮江新區行政執法局、大港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陸續趕到現場,對遭破壞的古墓遺址進行了勘察。鎮江新區社會發展局局長陸海棟表示,像這樣的私埋亂葬,特別是在文物保護區範圍之內,性質是非常惡劣的。鎮江新區行政執法局局長趙榮根表示,他們將會安排執法人員到現場,清理違法建設,並沒收建設工具,而且近期內將對煙墩山上的舊墳全部進行搬遷;對於違法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當事人,他們將進行追查,並作嚴肅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