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白雲洞道院

無錫白雲洞道院 ,位於無錫惠山三茅峰北麓的著名景點“石門”,原名“迎祥觀”,又名“紫微宮”,初建於東晉,至唐朝被毀,直至明朝萬曆天啟年間,因唐朝八仙中的呂洞賓(道教全真派五祖師之一)曾在石門旁一洞內修煉過,故刻呂純陽石像一座,供奉於洞內(現仍在),該洞稱為“白雲觀”,香火不絕,旁邊建一殿宇稱“紫微宮”,於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在“文革”中唯一未遭毀損的“三茅殿”與著名的句容茅山的“三茅殿”同建同名。考證表明,原有的道教殿堂都建於明、清時代。這裡,除了在歷史上是蘇南地區最集中的聞名的道教活動場所之外,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現存乾隆26年的碑刻,摩崖石刻“石門”,“白雲洞”內的“此鄉可樂”、“張仙殿”原址的“水濂飛瀑”等,此外還有“隱風石”,“出橋石”、“棋盤石”、“仙人腳”等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無錫白雲洞道院
  • 地理位置:無錫惠山三茅峰北麓
  • 占地面積:900平方米
  • 著名景點:紫微宮
簡介,考證,

簡介

位於無錫惠山三茅峰北麓的著名景點“石門”,傳說為明朝禮部尚書邵寶的藏寶之所,故有“
若要石門開,要等邵寶來”的傳說。至今保存著大量道教文化的歷史遺存。

考證

歷史上,從“石門下”上山,隨“七十二搖車灣”拾級而上,分布著14個道教景觀點,形成了以“白雲觀”為核心,以“七十二搖車灣”為軸心而聞名的道教文化群。據碑文記載,“白雲觀”原名“迎祥觀”,又名“紫微宮”,
初建於東晉,至唐朝被毀,直至明朝萬曆天啟年間,因唐朝八仙中的呂洞賓(道教全真派五祖師之一)曾在石門旁一洞內修煉過,故刻呂純陽石像一座,供奉於洞內(現仍在),該洞稱為“白雲觀”,香火不絕,旁邊建一殿宇稱“紫微宮”,於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在“文革”中唯一未遭毀損的“三茅殿”與著名的句容茅山的“三茅殿”同建同名。考證表明,原有的道教殿堂都建於明、清時代。這裡,除了在歷史上是蘇南地區最集中的聞名的道教活動場所之外,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現存乾隆26年的碑刻,摩崖石刻“石門”,“白雲洞”內的“此鄉可樂”、“張仙殿”原址的“水濂飛瀑”等,此外還有“隱風石”,“出橋石”、“棋盤石”、“仙人腳”等景點,每處都有美麗的
傳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無錫市委、市政府積極落實黨的宗教政策,這裡的道觀景點也開始了修復和利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對“白雲洞”局部修復,以後又建造了“斗姥殿”、“財神堂”及茶室、小買賣部和食堂等配套用房,2003年5 月,“白雲觀”道眾又將小買賣部改建成“文昌閣”;2004年又鑄1.8米高的呂祖銅像一座,在“白雲洞”前新建了“純陽殿”,同時又對“白雲洞”進行了保護性改建,並對原“財神殿”進行了徹底改建等,使“白雲觀”總建築面積達到900平方米左右,初顯規模。與此同時,另有民眾自籌資金在原“離垢庵”址建造了“離垢道院”;在原“紅雲洞”址建造了“紅雲洞”殿室。從“石門下”入口至“白雲觀”的原“七十二搖車灣”山道也已修復成水泥台階。“白雲觀”憑藉悠久的歷史而名聲再起,香火日益旺盛。現在有許多在華經商的道教教徒慕名而來,香客、遊客絡繹不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