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大運河梁溪河濱水公共空間條例

《無錫市大運河梁溪河濱水公共空間條例》作為江蘇省內首部關於濱水公共空間的地方性法規,《條例》為營造形態美、特色明、活力強、底蘊厚的濱水公共空間,充分彰顯 " 水韻無錫 " 之美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將於2023年3月1 起正式施行,

條例全文,內容解讀,

條例全文

無錫市大運河梁溪河濱水公共空間條例
(2022年12月29日無錫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
  2023年1月12日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批准)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規劃與建設
第三章 設施設定與維護
 第四章 共享與共治
  第五章 歷史文化保護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七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大運河(無錫段)、梁溪河沿岸地區的風貌管控、環境保護和文化傳承,營造形態美、特色明、活力強、底蘊厚的濱水公共空間,充分彰顯“水韻無錫”之美,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兩河濱水公共空間規劃、建設、開放、保護和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兩河,是指從直湖港河口至望虞河口(含古運河)的大運河和自西水墩至犢山防洪控制工程的梁溪河。
  本條例所稱濱水公共空間,是指兩河岸線向周邊水域、腹地適當延伸,對社會公眾開放,具有遊覽觀光、文化傳播、運動健身、休憩娛樂等公共活動功能的空間。具體範圍根據濱水公共空間專項規劃確定後向社會公布。
  第三條 濱水公共空間規劃、建設、開放、保護和管理,應當遵循以人為本、生態優先、彰顯特色、傳承保護的原則,促進濱水公共空間成為黃金水帶、生活秀帶、城市綠帶、人文紐帶、產業示範帶。
  第四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統一領導,統籌推進濱水公共空間規劃、建設、開放、保護和管理工作,建立議事協調機制,研究解決重大問題。
  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是本轄區濱水公共空間工作的責任主體,應當做好本轄區濱水公共空間規劃、建設、開放、保護和管理的協調推進、組織落實和督促檢查等工作。
  兩河沿岸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所在區人民政府明確的職責,負責轄區濱水公共空間管理相關工作。
  第五條 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負責濱水公共空間的綜合管理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編制濱水公共空間建設導則和建設計畫;
  (二)組織制定濱水公共空間管理規範和政策;
  (三)督促落實濱水公共空間相關建設、管理活動;
  (四)市人民政府確定的其他職責。
  自然資源規劃、水利、市政園林、城市管理、文廣旅遊、交通運輸、生態環境、體育、工業和信息化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濱水公共空間規劃、建設、開放、保護和管理的相關工作。
  第六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推動濱水公共空間智慧城市的建設,依託市城市運行管理平台,利用視頻監控、物聯網監測等技術,實現集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為一體的智慧化管理。
  第七條 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等應當建立健全濱水公共空間規劃、建設、開放、保護和管理的社會公眾參與機制,依法保障其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對涉及濱水公共空間規劃、建設、開放、保護和管理的重大事項,應當徵求相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村(居)民委員會以及住宅小區等各方面意見。
  第八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建立與濱水公共空間規劃、建設、開放、保護和管理工作相適應的經費保障機制。
  第九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與大運河沿線相關城市溝通協調機制,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名村以及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修復、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等方面的交流協作。
第二章 規劃與建設
  第十條 市自然資源規劃部門應當會同住房城鄉建設、水利、市政園林、文廣旅遊、體育等部門和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編制濱水公共空間專項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並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第十一條 濱水公共空間專項規劃應當明確具體範圍、發展目標、功能分區、土地用途管制、空間節點、設施布局、保障措施等內容,並落實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貫通,以及重點片區劃定、城市天際線管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特色風貌塑造等工作要求。
  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依據濱水公共空間專項規劃,加強對重點片區濱水公共空間的規劃設計、控制引導和保護管理。
  第十二條 市自然資源規劃部門對濱水公共空間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方案進行審查時,應當落實專項規劃控制要求。
  第十三條 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應當組織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及相關建設單位,根據濱水公共空間專項規劃和建設計畫編制濱水公共空間項目年度建設計畫,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及相關建設單位根據項目年度建設計畫組織實施,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應當做好督促檢查工作。
  第十四條 市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根據濱水公共空間專項規劃編制的建設導則,應當綜合考慮整體性、安全性、親水性、可達性、生態性等因素和高標準服務要求,建設協調美觀、功能齊全、綠色低碳的高品質公共環境。
  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根據濱水公共空間建設導則,對本轄區濱水公共空間內建設項目的設計、施工、運營全流程進行指導、規範。
  第十五條 濱水公共空間內的建設活動,應當按照專項規劃要求,考慮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以及防洪和通航安全,合理確定開發強度控制等級。
  濱水公共空間內經批准實施的建設項目,應當採取污染防治、水土保持等措施,保護周圍植被、水體及地貌。
  第十六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依法確定高水平專業團隊參與濱水公共空間建設的設計諮詢和管理。
第三章 設施設定與維護
  第十七條 濱水公共空間的設施應當符合濱水公共空間建設導則,滿足布局合理、功能匹配、風貌協調和安全舒適等要求。
  第十八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統籌交通樞紐、城市地標、文化遺產、公園廣場等空間節點與濱水公共空間內的設施設定,營造活力多元的濱水公共空間。
  第十九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按照可達性、便捷性、舒適性的要求,建立健全綜合公共運輸體系,完善交通引導和停車引導系統,實現公共運輸站點、重要公共服務設施與濱水公共空間的有效連線。
  第二十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建設和改造濱水公共空間內各類公共綠地,提升綠化景觀和生態質量,逐步實現綠道貫通。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推動濱水公共空間內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連續貫通,建設安全舒適、景觀協調、暢通便捷的公共慢行系統。
  第二十一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在符合防洪、航道安全等有關規定的前提下,在濱水公共空間內設定親水平台、水上棧橋、慢行橋、觀景走廊等親水設施,並同時設定安全防護設施和警示標誌。
  第二十二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在濱水公共空間內,按照有關標準規範設定下列設施:
  (一)在保證防洪安全的前提下,依法最佳化調整港口碼頭設施;
  (二)在保障行洪、輸水、排水安全的前提下,改造和美化河道堤防、防洪排澇閘站和雨水管入河排口設施;
  (三)在重要空間節點設定安全美觀、智慧節能、層次豐富、色彩協調的景觀照明設施;
  (四)在適宜區域建設環境自動監測站或者臨時性自動監測點位;
  (五)建設和改造各類海綿城市設施;
  (六)提升公共空間品質的其他設施。
  第二十三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在濱水公共空間內按照有關標準規範,為社會公眾戶外活動提供下列配套服務設施:
  (一)管理中心、遊客服務中心等管理服務設施;
  (二)母嬰室、飲水點、無障礙設施、休憩座椅亭棚、照明充電、腳踏車租賃等便民服務設施;
  (三)停車便利化設施;
  (四)廁所、垃圾箱等環境衛生設施;
  (五)公益宣傳設施;
  (六)指示標牌設施;
  (七)餐飲、零售等商業服務設施;
  (八)戶外球類、滑板、輪滑、攀岩和拓展運動,以及與水上運動、體育賽事、健身相配套設施;
  (九)歷史文化雕塑、景觀小品等公共藝術品設施;
  (十)治安消防點、醫療急救點、安全防護、水上救助、公共安全監控等安全保障設施;
  (十一)其他配套服務設施。
  在符合規劃和相關規定的前提下,前款規定的配套服務設施應當優先利用濱水公共空間內的既有建築和設施。
  第二十四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在濱水公共空間內設定智慧充電樁、智慧路燈等物聯網融合設施,利用多種感知技術,加強公安、交通、水利、市政、城市管理、氣象、環保等領域設施的聯動,為社會公眾提供套用服務。
  第二十五條 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按照濱水公共空間管理規範,建立濱水公共空間設施管理養護、巡查、監督檢查等制度,加強標準化、精細化管理。
  第二十六條 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對各自設定的設施,按照規定確定設施管理養護單位;其他設施由所有權人、經營管理人負責管理養護。
  鼓勵委託專業第三方開展濱水公共空間設施維護、綠化養護、環衛保潔等工作。
  第二十七條 濱水公共空間設施存在污損、毀壞、安全隱患以及無法正常使用等情形的,設施管理養護單位應當及時修補更換。
第四章 共享與共治
  第二十八條 濱水公共空間應當滿足社會公眾安全、便利、遊憩、觀賞、交往、健康等需求,實現親水貫通,並向社會公眾開放。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及相關建設單位,應當與沿岸企業事業單位和住宅小區協商開放親水貫通所涉及的空間。為了公共利益需要,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收回親水貫通所涉及土地的使用權,徵收土地、房屋,或者撤回岸線使用許可的,應當依法辦理相關手續並給予補償。
  經協商開放親水貫通所涉及空間的,沿岸企業事業單位和住宅小區可以將有關親水貫通設施交由相關部門建設和日常管理,也可以按照相關標準和管理要求自行建設有關親水貫通的設施並進行日常管理。
  鼓勵沿岸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住宅小區向社會錯時開放停車資源。有償使用的,按照市機動車停車管理相關規定進行管理。
  第二十九條 濱水公共空間應當全時段對社會公眾開放,因重大活動、大客流、生產生活、教學科研或者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等突發事件需要臨時封閉的除外。
  濱水公共空間客流實施動態監測、報告、預警和社會發布等制度,必要時採取限流、分流、禁行等應急措施。
  第三十條 鼓勵在濱水公共空間內開展下列活動:
  (一)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資源傳承弘揚活動;
  (二)科學教育、新技術展示等科技普及活動;
  (三)文藝演出、文化展示、論壇展會等文化活動,以及藝術節、音樂節、主題日和重大節慶等活動;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傳承等活動;
  (五)文化遺產旅遊、濱水休閒旅遊等旅遊活動;
  (六)健身運動、球類競技等體育活動,以及龍舟、帆船、馬拉松等體育賽事;
  (七)散步、騎行、公益集市和親子活動等休閒社交活動。
  在濱水公共空間內開展活動的,應當自覺遵守公共秩序和安全規定。
  第三十一條 在濱水公共空間內進行燒烤、垂釣、使用高音廣播喇叭、無人機飛行等活動,應當在特定區域和時間段內進行,並符合活動秩序要求;在濱水公共空間內吸菸的,應當在指定的吸菸點進行。
  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會同相關部門,根據安全風險、環境影響、區域條件等實際情況,充分聽取相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村(居)民委員會以及住宅小區等各方面意見,確定前款規定的特定區域、時間段、活動秩序要求,並通過設定標識等方式向社會公眾進行提示、告知。
  第三十二條 濱水公共空間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游泳,擅自捕撈,擅自放生外來物種;
  (二)非機動車進入漫步道、跑步道;
  (三)擅自設定臨時停車泊位;
  (四)擅自擺攤設點;
  (五)擅自占用城市綠化用地;
  (六)擅自在綠地內舉辦展覽、宣傳、演出、影視劇拍攝、商業攝影活動;
  (七)在樹木、地面、建(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上刻畫、塗寫、噴塗;
  (八)擅自懸掛張貼宣傳品或者違反規定設定戶外廣告設施;
  (九)損壞安全標識和指示標識、水上救助器材、公共藝術品設施;
  (十)違反規定停泊船舶;
  (十一)非機動車未按照指定地點停放,影響市容;
  (十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禁止行為。
  第三十三條 兩河沿岸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開展濱水公共空間有關活動秩序的巡查工作。
  第三十四條 鼓勵相關單位、社會組織和社會公眾通過成立共治平台、制定共治規約等方式,健全濱水公共空間社會共治機制,提升濱水公共空間社會共治能力。
  鼓勵志願者參與濱水公共空間服務工作,協助開展宣傳、引導、諮詢以及社會秩序維護等活動。
  第三十五條 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園區管理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投訴、舉報機制,並會同相關部門通過在濱水公共空間內設定標識等方式向社會公布投訴、舉報方式。
  對違反濱水公共空間管理規定的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有關部門投訴、舉報,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規定處理。
  第三十六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應當對濱水公共空間專項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濱水公共空間規劃、建設、開放、保護和管理情況。
第五章 歷史文化保護
  第三十七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應當堅持保護與發展相統一的原則,加強兩河沿岸地區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增強濱水公共空間文化特色,塑造無錫特色的文化標識和時代記憶。
  第三十八條 大運河(無錫段)濱水公共空間應當重點保護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本體、惠山古鎮歷史文化街區以及沿岸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充分展示大運河江南文化的地域特色。
  大運河(無錫段)的古運河濱水公共空間應當重點保護清名橋沿河歷史文化街區、無錫老城“龜背形”格局,以及北尖、南尖、西水墩、黃埠墩等建(構)築物和沿岸各類街、橋、寺、碼頭、倉庫、古窯群等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展示無錫“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的特色。
  梁溪河濱水公共空間應當重點保護以仙蠡墩為代表的古文化遺址、傳統建築、古樹名木等,充分展示無錫歷史發祥地文化特色。
  第三十九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自然資源規劃、文廣旅遊、市政園林、生態環境、水利、工業和信息化等有關部門以及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建立濱水公共空間內歷史文化保護名錄和分級保護制度,並向社會公布。
  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濱水公共空間內歷史文化保護名錄和分級保護制度,制定分級保護方案,加強保護管理。
  第四十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應當在濱水公共空間內推進名錄保護對象在公共服務、文化展示、參觀遊覽等方面的活化利用,並結合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造,規劃建設歷史文化特色展示區和景觀節點。
  第四十一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以惠山泥人、錫劇、精微繡、留青竹刻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濱水公共空間內展現無錫文化特色。
  第四十二條 市人民政府、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濱水公共空間專項規劃的要求,保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及其他需要保護的建(構)築物的原有特色。
  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內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築物、城市家具及其他設施,其風格、高度、體量、色調應當與文物保護單位風貌相協調,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和歷史風貌;其設計方案應當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經相應的文廣旅遊部門同意後,報自然資源規劃部門批准。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 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進行燒烤、垂釣、使用高音廣播喇叭、無人機飛行等活動不符合特定區域、時間段和活動秩序要求,或者未在指定的吸菸點吸菸的,由相關部門或者園區管理機構、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職責予以勸阻、制止;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第四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三項、第四項規定,擅自設定臨時停車泊位或者擅自擺攤設點的,由城市管理部門按照省、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相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四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五項規定,擅自占用城市綠化用地的,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退還、恢復原狀,可以並處占用綠化用地面積每平方米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
  第四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第十項規定,違反規定停泊船舶的,由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予以強行拖離,因拖離發生的費用由船舶所有人或者經營人承擔。
  第四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第十一項規定,非機動車未按照指定地點停放,影響市容的,由城市管理部門責令改正。
  第四十九條 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  則
  第五十條 本條例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內容解讀

大運河(無錫段)是大運河精華薈萃之地,素有 " 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 " 的美譽;梁溪河是無錫最古老的自然河流,也是溝通城區水系、大運河、太湖的重要水系,被無錫人稱作 " 母親河 "。2021 年起,無錫啟動大運河(無錫段)、梁溪河 " 兩河 " 整治工程建設,當前,無錫 " 兩河 " 整治提升工作已進入關鍵階段,沿岸濱水公共空間的規劃、建設、開放、保護和管理還存在盲區,制度性、系統性、協同性還有欠缺,為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無錫制定出台《無錫市大運河梁溪河濱水公共空間條例》。
《條例》共 7 章 50 條,重點從規劃與建設、設施設定與維護、共享與共治、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作出規定,將加強大運河(無錫段)、梁溪河沿岸地區的風貌管控、環境保護和文化傳承。
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是打造高品質濱水公共空間的必然要求。《條例》將全面推進高水平規劃與建設,致力打造一流品質的濱水公共空間。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匹配、風貌協調、安全舒適的原則,《條例》要求統籌交通樞紐、城市地標、文化遺產、公園廣場等空間節點與濱水公共空間內的設施設定;建立健全綜合公共運輸體系,實現公共運輸站點、重要公共服務設施與濱水公共空間的有效連線;建設和改造各類公共綠地;推動濱水公共空間內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 " 三道 " 貫通;並對濱水公共空間內親水平台、景觀照明等設施,以及停車便利化設施、廁所等配套服務設施的設定或者最佳化調整作出具體規定。
為了更好滿足社會公眾安全、便利、遊憩、觀賞、交往、健康等需要,《條例》明確濱水公共空間全時段對社會公眾開放,並鼓勵在濱水公共空間內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文化遺產旅遊、健身運動等活動,明確燒烤、垂釣等活動需要在特定區域和時間段內進行,禁止擅自捕撈、擺攤設點、占用城市綠化用地等行為。
據介紹,兩河沿岸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條例》突出加強兩河沿岸地區歷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增強濱水公共空間文化特色,塑造無錫特色的文化標識和時代記憶。《條例》分別明確大運河(無錫段)、古運河、梁溪河濱水公共空間應當重點保護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充分展示大運河江南文化的地域特點、無錫 " 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 " 的特質和無錫歷史發祥地文化特色。
《條例》還要求組織建立濱水公共空間內歷史文化保護名錄和分級保護制度,兩河沿岸區人民政府制定分級保護方案,加強保護管理。同時加強以惠山泥人、錫劇、精微繡、留青竹刻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並按照濱水公共空間專項規劃要求,保持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及其他需要保護的建(構)築物的原有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