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千山無量觀,
道教著名宮觀。在
遼寧省
鞍山市東南十公里的千山北溝,亦名無梁觀,傳因初建時無梁而得名。清代康熙六年(1667)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八代弟子劉太琳創建,後屢有修繕。觀內外主要建築有
老君殿、三官殿、慈航殿、南天門、八仙塔、祖師塔、葛公塔等;老君殿創建於清代康熙初年,嘉慶、道光及同治年間均有修葺,殿內供奉太上老君塑像;三官殿系清代道光二十六年(1847)創建,因祀三官大帝而名;慈航殿,原名慈航閣,中供慈航道人聖像。觀前山腰間有一石台,台上置石桌石墩,四周環以短石垣欄柱及石板,相傳昔日常有仙
人羽客棲集於此,故人稱“聚仙台”;台東有八仙、祖師、葛公三塔。沿山門拾級而上至西峰,峰頂石台,名振衣崗,崗北山峰,古稱拜斗台,昔為觀內道士朝拜北斗之處。觀之周圍峰巒疊嶂,松海環繞,有南天門、鐘樓、萬年松、正直松、石龕松等眾多名勝古蹟。無量觀整個建築依山隨景而築,殿宇房舍成階梯狀,層層而上,氣勢壯觀,布局自然,結構巧妙,是東北著名的道教宮觀。
歷史
始建於隋唐,而興盛於明清,有“九宮”、“八觀”、“十三茅庵”之說,其中以“無量觀”最為有名。據傳,各山有天然古洞,名“古羅漢洞”。清康熙初年,有高道劉太琳、王太祥來居此洞修煉,因洞無磚石土木構造,因之稱為“無梁之觀”,後改稱“無梁觀”、“無量觀”。後人在天然山洞周圍依山勢構建宮觀,殿堂成階梯狀層層高升,雖高低交錯,但緊湊嚴整,甚為壯觀。主要建築有老君殿、三官殿、慈航殿,還有道教勝跡“一閣”、“一堂”、“一樓”、“二洞”、“三塔”、“一台”。老君殿祀奉“
太上老君”。三官殿祀奉“天官”、“地官”、“水官”,稱“
三官大帝”,殿房脊雕有六條盤旋的龍,技藝精湛。
慈航殿祀慈航真人。“一閣”,名西閣,其南有鐘樓和南天門。“一台”即聚仙台。“三塔”即八仙塔、祖師塔、葛公塔。千山山勢威猛、峭拔而又飄逸,景色幽麗、深邃而又險奇;無量觀依山隨景而立,氣象崇宏;觀下山路蜿蜒,濃蔭夾道,古木參天,清幽秀麗;更有亭、閣、奇石、古塔點綴其間,真可謂人間“仙闕蓬萊”。該觀現為
全真道十方叢林。是道教著名
道場。
建築特色
綜述
無量觀主體分為東閣、西閣兩處,東鐘樓、西鼓樓,觀內外主要建築為老君殿、三官殿、慈航殿、南天門、八仙塔、祖師塔、葛公塔等。觀之周圍峰巒疊嶂,松海環繞。無量觀整個建築依山隨景而築,
殿宇房舍成階梯狀,層層而上,
布局自然,氣勢壯觀。無量觀依山隨景而立,是北上
一線天、天外天通達
五佛頂的必經之地。觀山下山路蜿蜒,濃蔭夾道,古木參天,清幽秀麗,望山上山勢威猛、峭拔而又飄逸,真可謂人間“仙闕蓬萊”。
西閣
西閣是無量觀最優美的建築。閣內有慈航殿,供奉慈航道人及眼光娘娘、送子娘娘。
西閣後面有一羅漢洞。清康熙初年,遼寧本溪
鐵剎山全真龍門派第八代祖師
郭守真之徒劉太琳、王太祥二人至千山,在羅漢洞內修真養性。當時洞內有十八羅漢塑像,劉太琳又增塑
真武大帝像,並在洞外刻了“釋道同源”四個大字。劉、王二人被尊為無量觀的開山祖師。
玉皇閣
玉皇閣建造在一直立的巨大岩石的頂部,是無量觀最高的建築,也是無量觀最早的建築。玉皇閣沒有用一根木料,全部用磚瓦建成,故名無梁觀。日久天長又衍化為無量觀。殿內供奉
玉皇大帝像。
老君殿
老君殿建造於
玉皇閣的大岩石旁。殿門上懸掛“道教之家”四字匾額。殿內供奉著三清像,兩側牆上則繪有
老子過
函谷關及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場面。三官殿在老君殿的右下方,是無量觀最大的殿堂。主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在三官大帝前面有道教護法神王靈官和護壇土地,東側是正在過海的
八仙,西側是居住瑤池的王母娘娘,左右兩邊的牆壁上繪有堯王訪舜、
大禹治水兩幅壁畫。
一台三塔
無量觀還有“一台”、“三塔”等道教勝跡。“一台”即
聚仙台。觀門前下方山腰有一塊黑色大石頭,相傳昔時常有仙人羽客棲集於此,因稱“聚仙台”。“三塔”即八仙塔、祖師塔、葛公塔。八仙塔建於清康熙初年,是當時盛京將軍烏庫禮為其道兄劉太琳靜坐修真而建。因塔周邊有磚刻八仙浮雕而得名。祖師塔即無量觀開山祖師劉太琳羽化之後的遺蛻墓塔。葛公塔乃張學良為東北道教領袖葛月潭而建。
伴雲庵
伴雲庵又稱遁頤庵,建在半山腰,是一個十分幽靜的小院,依山修建小屋一面,院內有一眼水井,一棵松樹,山門外的石額上刻“遁頤庵”。伴雲庵是道人修身養性的佳處,據考證,此庵是
清代鹹豐年間慈祥道人所建。
將軍峰
在將軍峰上刻有“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據記載,在1895年中日
甲午戰爭結束後,鎮守邊城的一位黑龍江將軍,在此峰上刻了“攻鳳攻海,功虧一簣”八個字。日偽時期,日本人將這八個字剷平後刻上“日滿一德一心”六個字。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鏟掉了原字,刻上“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
其他景點
無量觀景區內景點頗多,比較有名的諸如:夾扁石、一步登天、天上天,一線天、木魚石、八步緊等。無量觀周圍還有
南天門、鐘樓、萬年松、正直松、石龕松等眾多名勝古蹟。
意義
無量觀當是千山諸觀之首了。無量觀是進入千山的第一勝境,在無量觀的周遭,有松石相疊的陡壁懸崖、奇石秀松遮掩的古廟和松岩疊翠簇擁的群峰,更有那弱中蘊強的可憐松、唐王抖戰袍的振衣岡、讓人妙思無窮的一線天、僅容一人側身而過的夾扁石和那令人有置身天上之感的天外天。在這些景觀中,尤其為遊人注目的還有那電視劇《木魚石的傳說》中所述的清嘉慶皇帝所尋找的那木魚石和電視劇《紅樓夢》中一道一仙於青梗峰下所見到的那塊無根石。作為道教
全真教代表性建築,其宗教地位更是無可替代。無量觀的建築完全按照中國古代佛道建築的營造制勢,首先,它受地勢所限,不採用中國古代
宗教建築的中軸線對比的建築原則,依山造勢,只有小局部用中軸線;其次,無量觀造型之小巧和秀美,與山體景色渾然一體,輝映成趣,如一幅立體山水畫。無量觀在進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前,就已被
中國道教協會定為全國重點22個宮觀之一。
在千山,道是後於佛而來。劉太琳進入千山,為創建道教,歷盡千辛,終使道教在千山廣為流傳,至清末民初,在短短二三百年間,千山的主要道教廟宇就發展到八觀九宮七十二茅庵,使道教廟宇已遍布整個千山,與佛教寺院共分天下了。千山的道觀雖時間不長,但也如千山的佛寺一樣走進了人們的心中。據說,這無量觀從建觀以來便遵循祖訓,以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為懷普濟眾生。當年十方道友來觀居住從不催單,並與本觀道眾同等待遇。有一年無量觀來了幾位掛單道友,適逢觀內因人眾而糧缺,
監院卻把自己的衣服偷偷地賣掉來供養道友。又清末民初,戰亂頻仍,千山腳下的百姓苦不堪言,有吃不上飯穿不上衣者都到觀內求助,只要觀內有,道眾即與山下百姓同甘共苦,因此,十方
道友以及山下百姓都稱無量觀為“大慈大悲的無量觀”千山無量觀,它不僅是形式上的仙佛共存,它更是實實際際上的仙佛共在,它不但讓千山的美景增輝,它更是讓千山實實在在地走進了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