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山角蟾,角蟾科角蟾屬物種,生活在海拔2000~2400米的常綠闊葉林內的小山溪附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無量山角蟾
- 拉丁學名:Megophrys wuliangshanensi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兩棲綱
- 目:無尾目
- 亞目:變凹型亞目
- 科:角蟾科
- 亞科:角蟾亞科
- 屬:角蟾屬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種群狀態,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雄蟾體長27~32mm,雌蟾體長41mm左右。頭長寬幾乎相等;吻部呈盾形,顯著突出於下唇,吻棱甚顯;鼓膜近圓形,有耳柱骨;上頜有齒,無犁骨棱和犁骨齒。體背面密布痣粒;上眼瞼無錐狀長疣;背中部有痣粒組成的“X”形膚棱,體兩側各有一條縱行膚棱,體側疣粒大;四肢背面圓疣分散或成行;腋腺小,位於胸側,股後腺明顯。前肢較粗壯,前臂及手長短於體長之半;後肢適中,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中部,指、趾端圓,趾側無緣膜,趾間無蹼。背面為紅棕色或淺紅棕色,兩眼間三角斑和背面“X”形斑為深褐色,體側有褐色縱紋;腹部和後肢腹面有黑褐色圓斑,掌、跖突和指、趾末端腹面以及關節下瘤部位為橘紅色。雄性第一、二指具棕色細小婚刺,有單咽下內聲囊。卵徑2.5mm,乳白色。第37~38期蝌蚪全長40mm,頭體長13m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212%,尾末端鈍尖;口部呈漏斗狀;體和尾肌棕褐色,尾鰭色淺、無斑。
生境繁殖
該蟾生活于海拔2000~2400m的山區。成蟾白天多棲於常綠闊葉林中的小流溪內及其附近的草叢和土穴內;夜間出外活動,多棲於流溪兩旁落葉間或岸邊石上,雄蟾發出“呷、呷”的連續鳴聲。3月13~26日可見到越冬後的第31~37期蝌蚪;6月3~10日獲2隻雌蟾,其中一隻腹內卵已成熟,另一隻已經產過卵;同期可見到當年的第25期小蝌蚪。根據以上情況推測該蟾的繁殖期可能在5~6月。
種群狀態
該蟾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其種群數量減少。受脅等級:易危VU。
分布範圍
雲南(景東、雙柏);國外分布於印度東北部(那加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