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為最高境界的醫病方法就好比對待沒有的煩惱概念一樣去治療,這裡強調人們精神的巨大作用。學者將意思延伸為,精神是人身的原動力,是人類的一切活動的力量源泉。原文本意是,人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人們有自身私慾的存在;如果人們沒有自身私慾的存在,人們還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王者珍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大王了;治國和治家一樣,百姓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家,養家餬口就可以依靠他了。
意為:世人皆願受寵而懼辱,唯高人寵辱不驚而求無為,愛惜自身而不為身外之物所累。
基本介紹
詞目,讀音,出處,[譯文],[注釋],[箴言],解讀,作者,作品簡介,
詞目
讀音
無(wú)身(shēn)無(wú)患(huàn)
出處
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三章》(易性第十三):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③,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舟譽去下⑤。
[譯文]
其中的吾指的是芸芸眾生。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人們驟然得到它 , 為之驚喜 , 一旦失掉 , 為之驚懼 ,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什麼叫做重視大患像重視自身生命一樣?人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人們有自身的私慾;如果人們沒有自身私慾這個概念,我人們會有什麼禍患呢?所以,珍貴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託付大王了;愛惜自己的身體是為了治家,養家糊遙己轎口就可以依靠他了。
[注釋]
②貴大患若身:貴,珍貴、重視。重視大患就像珍貴自己的身體一樣。
③寵為下:受到寵愛是光榮的、下等的。
④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意為如果人們沒有自身私慾,有什麼大患可言呢?
[箴言]
元·馬致遠的雜劇《岳陽樓》第二折里有幅健康對聯:“人能克己身無患,事不欺心睡自安。”
上聯是說,人能克制自己的私慾,嚴以律己,身心就無憂無患。人的生命是神與形的統一。古人云:“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循朵酷從而害”(《淮南子·原道訓》)。這裡的“形”指人的軀體;“神”即精神,指人的內心世界,包括思維意志、情感等;所謂“克己”,就是要用理智(精神)去克制自己的嗜欲和貪慾。一個人如果奔競浮躁姜辨海嬸,汲汲名利,在心靈上就不可能澄澈清靜,在生理上就可能出現憂患病災;反之,如《黃帝內經》所言:“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素問·上古天真論》),就可收形神兼養、長生久視之效。
下聯是說,做事不去祖悼拘昧良心,不自欺欺人,心胸豁達坦蕩,睡覺也會安穩。俗諺說:有容德乃大,無欺心自安。又云:養生須修善,欺心枉吃齋。
如何律己處世呢?清人張潮《幽夢影》中的清言很有啟示:“律己宜帶秋氣;處世宜帶春氣。”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講得清楚:“秋氣嚴”,“春氣愛”,即律己要嚴,處世宜寬,出以愛心。這樣人際關係才會和諧融洽。
清乾隆進士唐仲冕為家居“果克堂”的題聯,對於如何克己修身也寫得很獨到:“克己最嚴,須從難處去克;為善必果,勿以小而不為。”
南懷瑾先生也曾說:“立身不求無患,身無患則貪慾必生”。
是啊,人能出自克制自己就沒有災禍,做事不昧著良心就自然能安睡!
解讀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學者王克煜將“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概括為四個字:“無身無患”。集中展示詮釋這一句的全部思想精髓。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於“貴身”,不胡作妄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於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在上一章里,老子說到“為腹不為目”的“聖人”,能夠“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才可以擔負天下重任。此章接著說“寵辱若驚”。在他看來,得寵者以得寵為殊榮,為了不致失去殊榮,便在賜寵者面前誠惶誠恐,曲意逢迎。他認為,“寵”和“辱”對於人的尊嚴之挫傷,並沒有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受寵何嘗不損害人自身的人格尊嚴呢?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本章所講關於“貴身”和人的尊嚴問題,大意是說“聖人”不以寵辱榮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這是接著上一章“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的而言的。凡能夠真正做到“為腹不為目”,不為外界榮辱亂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擔負治理天下的重責。對於本章主旨,王夫之作過如下精闢的發揮。他說:“眾人納天下於身,至人外其身於天下。夫不見納天下者,有必至之憂患乎?寵至若驚,辱來若驚,則是納天下者,納驚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納而貴之與身等。夫身且為患,而貴患以為重累之身,是納患以自梏也。惟無身者,以耳任耳,不為天下聽;以目任目,不為天下視;吾之耳目靜,而陵喇協天下之視聽不熒,驚患去已,而消於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傾。”(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對於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戶坑至於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許多人是以榮龐和功利名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祐子孫。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壽、名、權、利等身邊之物。對於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 ,生命遠過貴於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慾,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於中,然後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託命。這種態度基本上是正確的。也就是王克煜教授熟讀諸子散文,透徹領會彭祖、文王、老子、墨子思想精髓,結合自己修養提出的人生四重境界,並大力向社會倡導。王克煜教授認為,這才是每個有修養的人,乃至人類追求的最終目標。
作者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後)(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說渦陽)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室吏(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作品簡介
“無身無患”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三章。
清乾隆進士唐仲冕為家居“果克堂”的題聯,對於如何克己修身也寫得很獨到:“克己最嚴,須從難處去克;為善必果,勿以小而不為。”
南懷瑾先生也曾說:“立身不求無患,身無患則貪慾必生”。
是啊,人能出自克制自己就沒有災禍,做事不昧著良心就自然能安睡!
解讀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學者王克煜將“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概括為四個字:“無身無患”。集中展示詮釋這一句的全部思想精髓。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於“貴身”,不胡作妄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於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在上一章里,老子說到“為腹不為目”的“聖人”,能夠“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才可以擔負天下重任。此章接著說“寵辱若驚”。在他看來,得寵者以得寵為殊榮,為了不致失去殊榮,便在賜寵者面前誠惶誠恐,曲意逢迎。他認為,“寵”和“辱”對於人的尊嚴之挫傷,並沒有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受寵何嘗不損害人自身的人格尊嚴呢?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本章所講關於“貴身”和人的尊嚴問題,大意是說“聖人”不以寵辱榮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這是接著上一章“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的而言的。凡能夠真正做到“為腹不為目”,不為外界榮辱亂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擔負治理天下的重責。對於本章主旨,王夫之作過如下精闢的發揮。他說:“眾人納天下於身,至人外其身於天下。夫不見納天下者,有必至之憂患乎?寵至若驚,辱來若驚,則是納天下者,納驚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納而貴之與身等。夫身且為患,而貴患以為重累之身,是納患以自梏也。惟無身者,以耳任耳,不為天下聽;以目任目,不為天下視;吾之耳目靜,而天下之視聽不熒,驚患去已,而消於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傾。”(王夫之:《老子衍》)
一般人對於身體的寵辱榮患十分看重,甚至於許多人重視身外的寵辱遠遠超過自身的生命。人生在世,難免要與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打交道。許多人是以榮龐和功利名祿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為享榮華富貴、福祐子孫。總之,人活著就是為了壽、名、權、利等身邊之物。對於功名利祿,可說是人人都需要。但是,把它擺在什麼位置上,人與人的態度就不同了。如果你把它擺在比生命還要寶貴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錯特錯了。老子從“貴身”的角度出發認為 ,生命遠過貴於名利榮寵,要清靜寡慾,一切聲色貨利之事,皆無所動於中,然後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為萬民所託命。這種態度基本上是正確的。也就是王克煜教授熟讀諸子散文,透徹領會彭祖、文王、老子、墨子思想精髓,結合自己修養提出的人生四重境界,並大力向社會倡導。王克煜教授認為,這才是每個有修養的人,乃至人類追求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