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羞慚感

無羞慚感

無羞慚感常見於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病人。反社會型人格也稱精神病態或社會病態、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礙的各種類型中,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所最為重視的。1835年,德國皮沙爾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這一診斷名稱。指出患者出現本能欲望、興趣嗜好、性情脾氣、道德修養方面的異常改變,但沒有智慧型、認識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礙,亦無妄想或幻覺。後來悖德狂的名稱逐漸被反社會型人格所代替,如今狹義的人格障礙,即指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全身
  • 相關疾病:神經症 意識障礙 躁狂症 自閉症 反應性精神病 精神分裂症 情感障礙 強迫症 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 人格障礙 抑鬱症 癔症 甲狀腺功能亢進伴發的精神障礙 譫妄綜合徵 驚恐症 情感性心境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 產後精神病 產後抑鬱症 臭汗恐懼症 廣泛性焦慮障礙 老年人神經症 適應障礙 童年情緒障礙 童年社會功能障礙
  • 所屬科室:精神科
  • 相關症狀:幻覺 沮喪 恐懼 木僵 疲乏 失眠 食欲不振 體重減輕 無能力感 無羞慚感 無用感 無助感 性慾減退 抑鬱 抑鬱症 自殺行為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病態人格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病因與發病機理尚未闡明。以下是有依據的相關資料:
1、遺傳。本症在親屬中的發生率與血緣關係成正相關,即血緣關係越近,發生率越高。有資料表明,患者雙親的異常腦電圖率較高。單卵孿生子的性格一致率較高,腦電圖很相似,犯罪率超過雙卵孿生子。病態人格的寄養子女與正常對照組相比較,有較高的病態人格發生率。
2、大腦發育不良。腦電圖檢查證實該類人格患者大腦發育不成熟,可能有過大腦損害。從病理心理學分析,患者的心理行為具有幼稚、很不成熟的特徵,是人格不成熟的病理變化。
3、家庭和社會環境。不少調查表明,童年的精神創傷、不和睦家庭關係、不良親職教育方式和不良社會環境因素在致病上亦起重要作用。人類人格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特別是在嬰幼兒和兒童期,這已是公認的事實。

檢查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病態人格)的臨床症狀特點:
1、早年開始顯露人格偏異,一般在青春期呈現明朗化。
2、嚴重人格障礙,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過分畸形發展,不符合社會規範。
3、人格偏異非常頑固難移,延續於整個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漸趨緩和。藥物治療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矯正困難。
4、社會和人際關係適應不良,常有較嚴重的反社會行為,屢教屢犯,並以損人不利己的結局告終。
5、對自己的人格障礙缺乏自知之明(醫學上稱為無自知力),因此不能從失敗的生活經驗中吸取教訓。有時雖能察覺自己的人格問題帶來的困難,但卻始終不能以正確的認識來有效地改正。
6、表現為持久的人格不協調,但是並未達到精神病或神經症階段。
7、智慧型和認知能力較好,無精神症狀,主要以情感、意志和行為等人格嚴重偏離為特徵。
8、追求新奇和心理刺激,常是人格障礙患者的一種驅動力,也是經常導致其反社會行為的變態心理動因。概括地說,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人有七無特徵:①無社會責任感。②無道德觀念。③無恐懼心理。④無罪惡感。⑤無自控自製的心理能力。⑥無真實或真正感情。⑦無悔改之心。

鑑別診斷

無用感:常見於退休後的老年人和內源性抑鬱症患者。老年人的離退休綜合症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異常反應,主要表現在情緒和行為方面。內源性抑鬱症患者常伴有強烈的自責、內疚、無用感,以消極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患者心境低落,與所處的境遇不相稱,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狀態,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及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心境低落持續至少2周,在此期間至少有下述症狀中的四項:
1、對日常活動喪失興趣,無愉快感。
2、精力明顯減退,持續疲乏感。
3、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
4、自我評價過低,自責、內疚感。
5、聯想困難,思考能力下降。
6、反覆想死,自殺行為。
7、失眠或早醒,或睡眠過多。
8、食欲不振或體重減輕。
無能力感:常見於適應障礙,發病多在應激性事件發生後1~3個月之內,患者的臨床症狀變化較大,主要表現為以情緒和行為異常為主。適應障礙是因長期存在應激源或困難處境,加上病人的人格缺陷,產生煩惱、抑鬱等情感障礙,以及適應不良行為(如退縮、不注意衛生、生活無規律等)和生理功能障礙(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並使社會功能受損的一種慢性心因性障礙
後天無助感是沃柯博士為了解釋受虐婦女不能主動終止暴力婚姻的原因而提出的。後天無助感這一詞最初來源於心理學家馬丁.沙利格文在60年代的一次試驗。患者形成了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他們力求無法實現的目標,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他們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緩解方法

本研究結果提示,反社會人格障礙人群的主要危險因素有父母的拒絕型養育方式、父親低文化程度、家庭經濟收入低、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因此,預防反社會人格障礙首先要從孩子的父母和將成為父母的人們做起,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倡導正確的養育方式,對孩子多施加正性的情感,多溝通引導,使子女在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從而儘量減少人格障礙及犯罪的發生、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