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wufang zhibu
無紡織布
non-woven fabric
無紡織布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工業生產,由於產量高、成本低、使用範圍廣而發展迅速。無紡織布分薄型和厚型兩大類。薄型重量一般為20~100克/米(,用作服裝襯裡裝飾布、手帕、婦女衛生用品等;厚型的用作絮片、地毯、過濾材料、土工布(路基布)等,還可用以製成隔熱、透氣、耐熱、耐磨、隔音、防震、防毒、防輻射等特殊用途的材料。無紡織布的生產技術起源於造紙和制氈。早期的無紡織布是用廢棉或紡織廠下腳料經處理後壓制而成的,作為低級絮墊或保暖材料。50年代以後,化學纖維大大發展,無紡織布生產技術也有改進,針刺、簇絨、縫編等技術相繼被採用,
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無紡織布的產量大增,用途也日趨廣泛。無紡織布的製造方法分乾法和濕法兩大類。
工藝流程
乾法
先把纖維原料在棉紡或毛紡設備上開松、混和、梳理,製成纖維網,然後經過粘合成布、機械成布或紡絲成布等方法製成無紡織布。
纖維成網
有平行成網、交錯成網、氣流成網等方法。平行成網由1~2台梳理機輸出的纖維網經多次平行重疊,形成纖維縱向排列的纖維網。用這種纖維網製成的無紡織布縱向強力高,橫向強力低。交錯成網是把梳理機輸出的纖維網經過鋪網帘子摺疊成一定層數的纖維網,纖維基本上是橫向排列的。氣流成網是將經過梳理後的單纖維用氣流凝集在輸出網帶上形成纖維網,由於纖維排列不規則,製得的無紡織布縱橫向斷裂強力大體相同。此外,還可將經過梳理的纖維鋪疊成定量纖維絮,由數對鋸齒輥牽伸成網,纖維在絮片中隨機排列。
粘合成布
採用粘合劑粘結纖維成布有浸漬法熱塑性纖維粘合法、粉末法和印點法等。浸漬法是將纖維網(層)浸漬粘合劑,經過軋液或真空吸液去除多餘的粘合劑,然後烘乾。用浸漬法製成的無紡織布,斷裂強度較高,但手感較硬。為使布質蓬鬆柔軟,也可採用泡沫浸漬法和噴霧吸入法,以減少粘合劑量。熱塑性纖維粘合法是採用低熔點的熱塑性纖維作為粘合劑,均勻地混入所用纖維中,製得的纖維網經過熱風烘乾機,機內溫度略高於低熔點熱塑性纖維的熔點。當低熔點熱塑性纖維熔融後再冷卻便粘牢其他不熔纖維,製得的無紡織布蓬鬆而柔軟,透氣性好。粉末法是將粉末狀的粘合劑均勻地撕於纖維網內,加熱後粉末熔融,冷卻後與纖維粘牢。用此法製成的無紡織布,蓬鬆而柔軟。印點法是用類似印花方法將糊狀粘合劑印到纖維網上,烘乾後成無紡織布,手感也很柔軟。
機械成布
用機械方法將纖維網或紗線纏合成無紡織布,主要有針刺法、縫編法和制氈法。
操作方法
針刺法
用三角形截面的鋼質刺針(圖1[ 三角形刺針]),在針梭上分布有缺口,當鋼針在纖維網上作上下穿刺時,針梭上的缺口帶著部分表層纖維穿入纖維網內部,使纖維網互相纏結,纖維層經針刺後由厚變薄,以至固結,每平方米纖維網一般須經過約3~5萬次針刺方能固著。為使纖維層逐漸壓緊,針刺可分兩次進行,即先進行預針刺(圖2[ 雙區針刺工藝示意圖])。針刺法製成的無紡織布緊密、彈性好。
縫編法
是用縫編機使紗線在纖維層或底布上縫編成布,或者縫編成圈後經過起絨成為絨類織物。
制氈法是利用纖維受壓和加熱後的氈縮性能,使纖維網纏合一起形成氈狀無紡織布。
紡絲成布
採用合成纖維熔融紡絲的工藝設備,將紡成的纖維集合成網經導輥和壓輥,利用粘合劑或熱熔粘結形成片狀無紡織布。
可以分為短纖維法和長絲法兩種:
①短纖維法:從噴絲孔出來的纖維受到四周高壓熱空氣的吹噴,一面被拉伸,一面分散於空間,並被金屬網吸凝後送至熱壓輥緊壓,使纖維相互緊密粘結而成布。
②長絲法:噴絲頭噴出的纖維,經過高壓靜電發生器使纖維帶電,經集絲器被壓縮空氣噴向帶相反電荷的運送帶,使纖維鬆散凝集成網,經熱壓輥壓緊成布。
濕法
和造紙法類似,纖維網的成形在濕態中進行,是無紡織布生產中產量最高的一種方法,成本較低,產品大多用作衛生用品等,屬“用即棄”產品。工藝和設備基本上與造紙工業相仿。具體方法有:①採用傳統的造紙設備和工藝。②把水溶性纖維與其他纖維混和成網後,在濕態中經壓輥軋壓成形,烘乾後成無紡織布。③纖維網在濕態中成形,經過加熱和加壓製成無紡織布。④採用溶劑處理,使某種纖維局部溶解而有粘性,粘合其他纖維,溶劑揮發後即成無紡織布。⑤利用粘合劑(常為乳液)對分散纖維加以粘合,而後經烘焙製成無紡織布。